陕西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基于SWOT分析的陕西特色农业产业化探析】

   摘 要: 陕西省作为我国中西部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长期以来坚持以种植粮食为主,传统农业的思维一直影响着广大农民的生产实践,致使农业发展方向与资源禀赋错位,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农业产业化就成为陕西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踏上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经营; SWOT分析; 合理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006-01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千家万户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组成农工商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一条龙”的发展格局。[1]目前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优势和困境并存的局面。
   一、我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自然禀赋
   自然禀赋指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包括所处地理位置、水资源、气候条件等。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需要这些先决条件,离开这些,农业将无法生产,更不可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当地的自然禀赋也间接地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所在,以农产品为经营对象的加工企业必定依赖于当地的农产品原料。[2]
   陕西南北纵贯三个气候带,因此陕北、关中、陕南的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各有特色。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特色蔬菜、猕猴桃为主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为主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农蚕、茶叶、食用菌、油菜为主的陕南特色农业产业带,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发展。
   (二)弱势(weakness)——内在局限
   1.地处内陆,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单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于货物畅通,在瓜果蔬菜的时令季节,除了企业的收购外,农户要解决部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极易出现农户或摊贩占道经营零售直销农产品的现象。
   2.农业科教培训和法律支持机会缺乏。专家指导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农户,只能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广播站”,部分农户就无缘接受现代农业知识。当失地农民转变为剩余劳动力时,受市场壁垒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年轻型农民往往就职于脏乱差累的行业;老龄型农民则因为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倍受用人单位歧视,心理无助感与社会的疏离感增加,甚至怀念农村生活,与城市化进程截然相反。
   3.农村老龄化严重。农业在现阶段依然需要手工劳动,青壮年向城市的流动加剧了农村的凋敝,部分中老年农户在农忙时节,明显感觉体力不济,农业、民间文化及手工艺面临着后继乏人局面。
   (三)机会(opportunity)——制度供给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种组织模式的构建及其发展变迁过程受到制度供给程度的影响,如果没有政府在制度上提供的保障,这些组织模式就很难得到发展和复制。[3]在我省部分县区经济水平发展较低、人口素质水平相对偏低的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低水平对各种相关政策的需求也较低,政府既是制度的供给者,也是制度的需求者,企业与农户则是单纯的制度需求者,这些地方有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制度供给往往相对滞后。《意见》对于我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威胁(threat)——发展“瓶颈”
   1.“品牌农业”生产意识不强。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品牌经济”,一个成功的品牌,可以用集约的方式把产品的质量、服务等综合信息传递到消费者中,不但可以降低顾客搜寻成本,同样也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带来交换中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我省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且受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方法的影响,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缺乏,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作用等概念模糊,认识和理解不透,主动积极参与意识和观念不强,因此,生产过程规范化程度低,导致特色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包装简陋,严重影响了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树立。
   2.科技支持力度不够。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开发体系和推广体系,把研究出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推广的环节有效地转移到农户手中。目前,陕西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比较普遍,高新技术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还较少,农作物栽培技术比较短缺,许多现代化的生物科技、设施农业、信息技术等还未得到很好地应用。最后,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低,科技资源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
   3.产业经营程度较低。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陕西的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偏小,影响力有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还未完全形成。
   二、发展陕西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合理化建议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产业化
   要正确了解我省各县域的农业特色,吃透县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自身特色,从简单的集约化逐步过渡到产业化经营,政府并给予政策倾斜与帮助,建立和树立典型,抓点示范,以点带面。
   (二)发展我省特色农业品牌带动战略,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
   努力实现增强陕西特色农产品知名度。首先,积极鼓励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和原产地域保护;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品牌,并进行商标注册和国际质量认证。其次,做好名牌延伸工作,在提高地域形象的过程中创立区域产品的整体形象,发挥名牌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后,要充分利用展会平台和电视台、电台、网络、简报等媒介,广泛宣传推介名牌产品,提高陕西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市场信誉度和知名度。同时加强特色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提高我省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各地实际,多途径地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加快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第一,以现有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为依托,吸收农民入股、入社。组成企业与农户连心连得的合作经济组织。第二,以供销社为依托,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建立与农户的新型合作关系。第三.以专业协会为依托组建合作组织。第四,将现有的松散的、初级的联合体上加以引导规划,使其成为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第五,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户在一家一户办好。要鼓励引导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主经营,自愿结合、市场调节、相互扶持、利益均沾”的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保护价制度、合同制度等基本制度,并引导企业与农户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金平.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2009(12):54-55.
   [2] 张学鹏,卢平.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