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预算对企业内部契约的改进研究】2018部门预算编制说明

  摘要:在委托代理理论下,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外部契约的内部契约保障机制,可以较好地协调各级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但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重点研究所有者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经济权衡,忽视了企业治理结构下权力的分层授权控制理论,造成了高层管理人员对中低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控制与考核的理论与实务缺失。本文认为,采用作业预算可以填补传统预算管理存在的空白,对企业的内部契约进行有效改进,设计出可靠的业绩合同和业绩评价体系,能降低契约中的代理成本和博弈成本。
  关键词:委托代理 内部契约 作业预算
  
  一、引言
  
  科斯(R.Coase,1937)提出,企业各成员间具有互不相同的个人利益,其目标利益函数是不一致的。由于利益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就会出现代理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某一成员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很可能以牺牲其他成员的个人利益为代价,各成员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不是通过强制,而是依靠完善的企业契约体系。从现行的理论与实践看,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重点研究所有者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经济权衡,忽视了企业治理结构下权力的分层授权控制理论,造成了高层管理人员对中低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的控制与考核的理论与实务的缺失。有效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外部契约是企业预算产生的原因与前提,企业内部契约是企业外部契约的延伸,缺少了企业内部契约的充实,企业外部契约保障机制便没有了血肉。并且,企业组织的设计与授权控制与其作业管理紧密相关。作业是组织设计与授权控制的细胞,作业预算是企业内部契约的主要依据。在委托代理论下,作业预算编制被看作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这一过程被看成是委托人与代理人订立契约的必经之路;作业预算管理可以帮助高层管理人员对中低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进行技术管理、行为管理等,注重代理人、经理人、作业操作人员之间的非法律的契约关系;作业预算有助于委托人对代理人行为的监督、控制,能设计出比较好的业绩合同和业绩评价体系,从而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和博弈成本。
  
  二、契约与作业预算理论综述
  
  (一)契约理论概述契约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用契约理论研究现代企业,尤其是研究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是契约理论最前沿的领域。契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契约理论、新古典契约理论、现代契约理论三个阶段。现代契约理论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应用广泛的研究领域,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复杂、最有吸引力的领域之一。现代企业理论,从其运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的经济学家们不满于阿罗一德布鲁模型(Arrow-Debreumodel)中的企业“黑箱”理论,开始深入研究关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的问题。在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从本质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是一种契约关系。詹森(M.C.Jenson)和麦克林(W.H.Meckling)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委托代理理论就是通过契约的形式研究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企业治理权的配置不仅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财权配置,应该扩展到经营者与中低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的内部配置。同时,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讲,企业治理结构中的财务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的安排是确定企业财权配置的关键。现代企业实际上就是一组委托代理契约的组合,整个企业表现为各种层次的代理关系的集合。多层次的委托关系中以契约的形式科学合理的明确了财务决策权、财务控制权、财务监督权,财务控制权是组织的保证,也是预算管理权利细化并有效实施的前提。各层次委托人在分权而不失去控制力的基础上,通过预算的编制来对分离出去的财权进行有效配置,约定在一定范围内承担责任,而预算管理也是企业提升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勿庸置疑的有力手段,并可以较好地协调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作业预算理论概述预算管理同管理理论领域的许多其他研究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理论的影响,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经济学代理理论以及现在流行的战略管理理论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代理理论对预算管理的影响,代表了西方预算管理研究的一个重大转变。西方部分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激励对预算的影响,由于预算松驰往往出现在以预算完成状况为基础的报酬契约环境中,所以激励方案的设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预算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传统的预算管理,其业绩评价指标以投资报酬为核心,主要适用于股东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忽视了权力的分层控制,更多地考虑了权利的制衡,虽然强化的预算整合,但忽视对中低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的控制与考核。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的管理工具,也是业绩评价以及激励和约束制度的重心,企业为了加强对中低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的控制与考核,理论界试图将其与其它的管理工具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管理与控制职能。以作业为基础的预算(简称作业预算,ABB)就是把预算与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管理整合的最重要管理工具之一。作业预算的编制是以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为依据,以作业分析为基础,将作业管理的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的预算制度,并把预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可以说,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预算管理(简称作业预算管理)是以企业发展战略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它是建立在“作业”层次和“多成本动因”之上的一种管理过程,它可以为每一项流程、作业制定一套业绩评价和目标体系;基于流程或作业的预算管理能仔细检查预算中心所从事的作业和每项作业所耗的资源。
  
  三、作业预算对企业内部契约改进的可行性分析
  
  (一)企业内部契约管理与作业预算管理的同质性现代企业实际上就是一组委托代理契约的组合。由于企业是呈层级分布的,不仅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而且组织内部高级管理者与下级管理者及操作人员之间也是委托代理关系,整个企业表现为各种层次的代理关系的集合。由于委托一代理关系把企业看作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围绕着风险分配所作的一种契约安排,会出现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会出现代理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大问题,从而出现代理成本。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治理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各层次的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财务控制,以降低代理成本,因此,企业治理结构中的核心是加强企业内部契约管理。在这个管理过程中,各层次的委托人通过激励与约束等一系列手段、通过博弈过程达成一种内部绩效契约,以调动代理人的积极性,并促使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融合。预算是一种 系统方法,用来分配组织的财务、实物以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作业预算是企业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一种内部契约,作业预算的编制被看作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委托人与代理人订立契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内部契约管理和作业预算管理都是一种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涉及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安排,通过这种权利和责任的安排来实现内部财务控制机制。
  (二)企业内部契约管理与作业预算管理的异质性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契约,构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这种代理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如何设计一个最优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促使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是最有利的行为。从管理的角度看,企业内部契约是企业治理下的控制机制,在控制过程中,通过激励与约束等一系列手段,就委托与代理、权责与利益、行为与后果等问题,通过博弈过程达成的一种合约,企业内部契约更多体现的是行为管理的过程。作业预算是以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为依据,以作业分析为基础,将作业管理的管理理念融入企业预算制度,并把预算深入到“作业”层次,使预算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在作业预算法下,通过战略目标的细化,将战略分解到“作业”层次,以顾客需求为起点,进行作业分析和作业改进,从流程的角度优化整个作业组合,从而使预算能够在有效基础上编制。作业预算管理是以企业发展战略和顾客需求为起点,是建立在“作业”层次和“多成本动因”之上的一种管理过程,可以帮助高层管理人员对中低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进行技术管理,以实现代理双方利益目标。
  (三)作业预算对企业内部契约改进契约的必要性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契约以后,契约管理不是孤立的行为,其在运作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和非人的因素。由于签订契约的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有限理性,特别是企业内部契约存在一定的不完备性。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可行的契约安排对当前及未来可能不适用,这时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契约安排实施而不进行改造,就很可能导致企业治理失效。预算管理因具有控制性、激励性、评价性、战略性等特征,是一种实现企业外部契约的内部契约保障机制,可以较好地协调各级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冲突。但传统预算管理由于经营者受到利益驱使,使得预算编制基础业外部契约的内部契约保障机制,可以较好地协调各级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不合理、预算执行过程中难以控制,并且传统的预算管理主要是为委托人与高层管理人的契约服务,而忽视了权力的分层控制,忽视了高层管理人与中低层管理人及操作人员之间的契约关系,很容易产生预算松驰。在作业预算法下,通过战略目标的细化,将预算目标分解到“作业”层次,进行作业分析和作业改进,从流程的角度优化整个作业组合;作业预算是一种全员参与制预算,可以引导代理人披露其私人信息,可以提供更优的资源配置、激励计划、业绩和报酬等,因此,作业预算作为提供信息沟通的机制,对消除信息不对称性能发挥积极作用。作业预算管理侧重于价值预算,并以效率为原则、以价值增值为目标,注重代理人、经理人、作业操作人员之间的内部契约关系,企业的战略也将通过“顾客价值”、“价值链”、“作业链”向企业内部延伸。使用作业预算管理这一具有战略思想的管理工具来分析企业内部契约与作业预算内在关系,并沿着企业治理的目标来改进企业内部契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保证企业治理成功的重要手段。从代理人双方来看,作业预算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和激励,特别是在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监督的条件下,作业预算管理能对企业的内部契约进行有效研究与改进,能起到作为显形激励契约标杆的作用。其框架如(图1)所示:
  
  
  四、作业预算指导下企业内部契约改进方案
  
  (一)作业预算对于企业内部契约改进的意义自企业理论产生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就一直探索代理人问题,代理人问题成为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研究的推进和深入,不仅产生了科斯开辟的交易费用理论,而且委托代理理论的创始人威廉姆森(S.Williamson)等还将研究视角延伸到企业内部最优激励方案的设计上来。并且认为,一个有效的管理报酬契约应当为代理人提供恰到好处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促使其行为选择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业预算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协调的重要内部契约机制,是公司战略和经营业绩之间联系的工具,可以帮助高层管理人员对中低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进行技术管理。作业预算从编制开始,利用全员参与的真实导向型预算模式,注重作业流程分析,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上下级目标协调一致。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的业绩合同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机制,是契约重要的表现形式。由于作业预算是建立在作业层次的管理过程,从而将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转换成各级预算责任单位、甚至个人的关键业绩指标,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利益与委托人利益相一致。设计出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不仅使企业的预算目标得到层层分解和控制,还可以减少合同中的代理成本和博弈成本。从代理理论来看,只要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就要有激励机制,而业绩评价体系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契约的有效保障。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作业层次上的一种控制过程,其通过设置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作为每一项作业和流程的业绩衡量标准,使得激励机制能建立在科学的业绩计量和评价基础之上。总之,在公司治理过程中,作业预算管理有助于对代理人行为进行监督、控制和协调,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实现各级部门和员工的利益目标。
  (二)作业预算对企业内部契约改进方案分析作业预算对企业内部契约的改进方案具体如下:
  (1)建立上下结合式的参与式预算编制程序。由于在很多组织背景下,下级比上级对影响业绩的因素拥有更精确的信息,同时,上下级之间对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所拥有的信息也不同。因此,参与式预算作为提供信息沟通的制度和真实导向型的预算模式,对消除信息不对称性能发挥积极作用。即参与制预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委托人如何引导代理人披露其私人信息,并从中获益,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Shields&Young(1993)根据代理理论认为,预算过程中不同参与者所拥有信息的差异使得参与式预算成为需要,假定引起参与程度不同的重要因素是从下级到上级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及这个传递对双方的潜在好处,即更全面的信息以及更优的资源配置、激励计划、业绩和报酬。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预算编制过程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交换的过程,也可认为是订立契约的过程。但传统预算的编制是每一个职能部门或支出类别的成本预算,预算的控制也只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这样很容易产生预算松驰。作业预算与传统预算不同,作业预算是上下结合式的参与式预算,也是全员参与的真实导向型预算模式,是在理解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基础上,以未来期间的作业量和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作业预算的编制过程是相当复杂,要求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作业的划分、成本动因的确认等过程具有充分了解。这些过程均是由企业下级部门的具体操作人员来完成的,与高层管理者相比,其 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充分了解,而且掌握更多关于作业的划分以及成本动因的确定等方面的信息。作业预算采用上下结合式的编制程序,充分体现分权经营和人本管理的思想,可以提高下级部门的主动性,有利于对员工的激励;同时由预算执行人员参与预算编制,可以有效提高预算准确性,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上下级目标的协调一致,将企业预算目标与个人目标紧密融合。
  (2)设计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的业绩合同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机制,是契约重要的表现形式。委托人必须设计出代理人能够接受的业绩合同,这一合同能够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而企业签订业绩合同就是要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补偿机制,设计一个最优报酬计划来实现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约束,把代理报酬同企业业绩挂钩的报酬合同,并且将代理人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使代理人的行为尽可能地与公司利益相一致。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体系是保证企业战略实施、目标顺利完成的另一关键,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机制,协调彼此的责、权、利关系,是委托代理理论下高层管理人与中低层管理及操作人员之问的内部非法律的不完全契约。即业绩合同是企业经营层与各部门以及各员工之间契约的表现形式。由于作业预算管理是建立在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过程,从而将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转换成各级预算责任单位、甚至个人的关键业绩指标,以加强经营层、预算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将公司利益与各预算责任单位、个人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利益与委托人利益相一致,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制定业绩合同时,预算工作组应首先根据预算总目标确定各责任中心的主要考核范围及业务和职能的关键业绩指标,并按战略目标对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设定权重,根据过去的业绩情况确定每个关键业绩指标的新目标,从而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年度业绩合同。以作业预算为基础设计出的业绩合同是建立在作业层次上的内部契约,这样不仅使企业的预算目标得到层层分解和控制,还可以减少合同中的代理成本和博弈成本。
  (三)构建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同,委托人必须设计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来引导代理人朝着委托人的利益方向行进。而业绩评价体系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契约的有效保障。周仁俊等(2005)认为,从代理理论来看,只要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就要有激励机制,因为代理问题不能通过完备的契约来解决,激励机制才是解决代理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业绩评价本身就是一种约束手段,激励的过程也就是对代理人进行监督的过程。从战略管理的性质上来讲,业绩评价属于战略控制的组成部分,是委托人对代理人签订契约的完成情况的有效性评价。而传统预算中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以结果评价为主,对业绩评价中计量标准、预算控制的设置不合理,对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经常是欠考虑的,并且过份注重会计利润等财务指标(结果指标)而忽视了非财务指标。Fisher等(2002)指出,以往的经验表明,以传统的预算为基础的契约会使下级产生预算松驰的动机,而真实导向型契约能减少松驰动机。Fisher设计的实验显示,当上级将真实导向预算作为配置资源和评价业绩的依据时,下级几乎没有预算松驰(均值接近于0的负数),业绩提高25%。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非常不利于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冲突,不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契约关系,以设计有效激励机制为目的的业绩评价体系应选用作业预算标准作为业绩评价标准。支晓强(2000)认为,业绩评价标准的确定是激励机制设计的一个基础环节,不仅影响到激励机制的构建,而且影响到激励机制所带来的后果。基于作业预算是建立在作业层次上的一种管理过程,其不仅关注结果控制,而且非常关注控制过程。在过程控制中,作业预算管理是按作业中心进行控制,控制的对象是作业而非成本,并且要求作业不断的改进,同时要对作业链进行作业分析,消除非增值作业,降低产品成本,减少产出时间,提高产品质量。这种控制方式有助于减少传统预算中责任不清的问题,使得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结合更加全面。在每一个计划结束时,企业的经营者都要根据预算执行情况编制基于作业的业绩考核报告,并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概括和总结。这样可明确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充分发挥成本信息的作用,有助于管理部门对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保证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委托人用作业预算标准来评价代理人的经营业绩之前,应先为每一项流程或作业制定一系列作业业绩衡量指标;在制定业绩衡量指标时,其核心问题是计量基准的设置;在设置计量基准时应注意计量多样化问题,即将财务计量基准和非财务计量基准相结合。一般情况下,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主要采用作业成本这一财务计量基准和作业效率、作业时间、产品质量等非财务计量基准为业绩衡量的指标。建立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是以企业发展战略和顾客需求为起点,是建立在作业层次上的一种控制过程,它通过设置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作为每一项作业和流程的业绩衡量标准,并注重预算的过程控制与评价,使得激励机制能建立在科学的业绩计量和评价基础之上。
  从以上可以看出,作业预算可以帮助高层管理人员对中低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进行技术管理,注重代理人、经理人、作业操作人员之间的非法律的契约关系,能修正传统预算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契约存在的一些不足,有利于协调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利益,能降低契约中的代理成本和博弈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作业预算并不是对传统预算的否定,并且传统预算为我们采用作业预算改进内部契约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由于作业基础预算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很多内容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在委托代理理论下,采用作业预算来研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内部契约问题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编辑 刘 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