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孔摄像头_针孔里的世界

  我们在杂志上多次说到批评,说到批评之于我们的功能和意义。此次,我们集中了四篇文章来作一次总结和回顾。   那么,首先应该明白:批评为何?批评的过程不是在审判在施舍,而是在交流在对话,与现实对话,与世界对话,与自我对话。以此为标准的话,批评就不再是毫无意义的吹捧,也不再是声嘶力竭的谩骂。一个合格的批评者,在其文章中所展示的应是澄澈的内心,而非浑浊的话语和观点的霸权。是的,批评需要具备照亮世界温暖人心的作用。须虔诚检视内心的道德律令,方可坦然仰望头顶的灿烂星空。
  姚征辉的《蟑螂人》,从“史”的角度对人的形态作出分析。充满了反讽意味和指示意义。表面上看,似乎对现存的教育有一种不满的态度,但文章的深处却是写出了精神在挣扎中的悲剧性。
  从彭敏哲的《始作俑者》来看。其意义深邃,颇为复杂,具有复杂的指向性,也因此有多种可能的意义。实际上,她的文章似乎是在说一种灵魂的冲突,是为广阔的“批评”,针对思想的矛盾性入手,在现实与内心里不断产生交锋,才有了如此之多、之杂的感受。
  杨美梅的文章看似在“胡侃”,实则很有见地。之所以将其放置在批评之下。也是想突出其中的批判性。文章中指出的作文的“必杀技”,乃为当下学生普遍的不幸遭遇,在考场作文之中,过多拙劣的技巧取代了才华,却又不能“反抗”,这或许就是黑暗的源泉。
  而杨天颖的态度在于一种反思。是对时尚文化的敬畏。还是对传统文化的膜拜?但是,她引到了一个异常寒冷的词:文化尴尬。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意义不仅于此。还隐含着某种强大的力量――如何面对传统文化,如何承继创新,杨天颖给我们提了一次醒。
  批评是精进不息的远征,建构比批判重要,行动比言语重要,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情。一篇好的批评文章,必然是雍容的、舒展的、诗性的、深美的、闳约的、人文的,具备了慧黠与厚重、温情与幽默等多种美质。尽管在我们这个时代,批评或评论在大众媒体上的功用通常仅限于“明辨是非”,但是,我们有着远比“好”或“坏”、“是”与“非”、“正确”和“错误”更为复杂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