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他们的精神之象] 工匠精神高中议论文800

  精神之象。并不完全是可视的具象。它甚至成为了一种生命的符号。在这几篇对历史人物的追述与阐释的文章中,所追求的是兴、是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文感受,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形象表述。其实。对他们的精神之象的重塑,实际上也是对内心的一次镜像。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是:我们理想中的世俗生活和他们精神的生活究竟怎样?
  《李贽的世俗》并非简单的判断。其具有较为浓厚的指责意味。戴诗成试图从李蛰的生命境遇中探寻某种普遍根源的所在。但再深入的过程中。却看到了矛盾。看到了无奈,也看到了源于清高与世俗、现实与梦想抵抗的悲剧形态。
  臧竹韵的《爱读东坡》着重于读,对苏轼的读,对苏轼的诗词的读。在读中获得心灵的感悟和对事物的认知。这种对个体生命的抚摸与深切沉思,看到命运。看到对世界、现实和人生的某种自治的建构,抚慰了我们日益涣散的心。
  从毛昱文的文章来看,其对《红楼梦》的细读是成功的,在众多的红楼人物中,他能够发现其中的同与异、是与非。实属不易也。其实,阅读就应该直接地面对我们经验和心灵的复杂、斑驳陆离。在其中寻求表达的可能。但是,有太多的读者只愿沉浸在情节的速度中,不去环顾四周人物的性格以及他们的命运起落。那么,当阅读被消费性霸占精神也可能就会退却和衰败。
  在《寂寞女子在吟唱》中,张春韵带着温度去触及李清照的心灵,所以。文章读起来有情有意。是的,我们需要一点对这个世界的纯真和热情。不管写得好坏与否,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写作思维带来的影响是明显的。其并无那种俗套的评述。也不是在零散的经验中想象和确认人生的感怀――写作者的能力在于让世界重新发光。
  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依然不得不求助于历史,历史提供了一种“自然”,我们通过与历史的对话为人生确立形式。这几篇文章皆是如此,在从历史到现实的漫游中。人可以被安放。可以有一种自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