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的内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探析】

  [摘 要] 随着高校内审工作的转型,审计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审计风险逐渐被高校所重视,增强审计意识,防范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对高校内审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 G5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157-02
  
  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呈现跨越式发展,高校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但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增多。与之相适应的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不断拓展,审计风险也逐渐被高校所重视,正确认识和有效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已经成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研究其成因及防范对策,对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护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内审风险形成原因
  (一)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形成的审计风险
  随着高校内审工作的转型及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效益审计的逐步开展,审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校内审人员审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审计工作主要通过财务及相关资料发现和查证问题,而有些问题不一定反映在会计及相关资料中,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实质性测试,对账、证、表审查,未能结合以内控制度及国家法规等尺度来测试,这不能确定审计重点,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从而会加大审计风险。
  (二)审计人员自身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内审工作由于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宽,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财务知识,又要熟知工程审计知识,并了解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等知识,还要具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带来审计风险。
  (三)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审计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法律环境变化快,而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尚未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进行配套修改制订,会计制假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些二级财务部门,常常在会计资料上做文章,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无形中会给内审工作带来审计风险。
  (四)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形成的审计风险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具备健全有效性,财务管理混乱或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但执行不力,有效程度不高,形同虚设,审计部门又未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等进行系统评审、缺乏认真调查和测评,以确定具体项目审计的程度,这极易引发审计风险。
  (五)审计的独立性缺失形成的审计风险
  按照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一般准则”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这表明国家对其有严格要求,在机构设置上,单位应是一个独立行政机构,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任务时,也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出具的审计报告应以事实为依据,保持其公正、客观、独立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独立性往往受到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影响,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二、防范高校内审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活动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高校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方式之一。内审人员可以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法来协助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应充分关注这一有效方式,利用、指导、推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开展,促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完善。
  (二)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高校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做好高校内审工作的保证,同时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这包括:1.提高内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所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2.实行定期轮训制度。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
  (三)从实施层面来规避审计风险
  1.要严格内审程序,内审监督活动应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在实施审计时要严格履行《审计法》的有关审计程序和审计署第6号令发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不得忽略和违反程序,要杜绝因违反法定程序而给复议或诉讼带来的风险。
  2.要严格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认真执行三级复核制度,要实行层层把关,层层落实责任,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顺利实施,降低审计风险。
  (四)创新审计方法,降低审计风险
  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经济效益的好坏、履行经济职责情况等进行评价,这就意味着用传统的观察、比较、分类等审计的老办法已不合时宜,要在审计中运用结构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以扩大审计的广度,获取更充分的信息,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再通过分析判断,对被审单位做一个尽可能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降低审计风险
  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纪委、组织、监察、人事、审计等部门的工作合力,及时交流和沟通,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达到分担审计风险的目的。特别是要加强与组织部门和纪委监察部门的协作。通过与组织部门的协作,可以根据组织部门的要求及审计部门自身的审计资源,安排审计计划;通过与纪委监察部门的协作,可以利用纪委监察掌握的线索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报告审定前,还可以通过对审计报告的会签,让上述各部门根据其掌握的信息,协助研究分析审计结果,确定重要审计事项或审计较难做出结论的审计项目,以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随着内审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内审风险防范尤为重要。因此,内审及审计人员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面、系统、综合的管理工作中,使审计主体能对各种审计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和处理,并用最小的审计风险成本实现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达到最理想的审计效果。
  武 岩: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探析[参考文献]
  [1]杨爱群.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经济师,2005(7):142-143.
  [2]黄镜.浅议社会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J].经济师,2009(8).
  [3]高东芳.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防范[J].经济师,2009(12).
  (责任编辑:刘润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