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网 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调查思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优质稻、工业原料林、植物油、楠竹、茶叶、中药材、生猪、桑蚕等十大农业产业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战略举措,上项目、建基地,扩投资、增效益,在推进我县中药材产业开发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开辟了农民群众创业增收的新渠道。但在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和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番认真调查,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从发展条件看:中药材产业开发“天时、地利、人和”皆备  

会同县地处云贵高原东缘斜坡和雪峰山西南段北麓,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水量1264.5毫米,年日照率33%,年无霜期301天,整个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中药材的生长。会同自古以来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千百年来侗苗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与疾病抗争,发现并孕育出丰富优质的中药材资源,境内有茯苓、紫珠、黄柏、杜仲、吴茱萸、百合、黄精、威灵仙、前胡、杜衡、南山楂、南五味、钩藤、茜草、续断、川木通、山木通、鱼腥草、夏枯草、金银花、天麻、灵芝、蕲蛇、乌梢蛇、白花蛇等常用中药品种达500余种,发展形成了深厚的侗苗医药文化。基于我县独特的地理条件、优质的药材资源和传统种植习惯,2008年县委、县政府把握机遇,审时度势,把中药材列入全县十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重点开发,编制完成了《中药材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08-2012年),从组织机构、资金扶持、区域布局、责任体系、发展目标等各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学术论证,今年5月我县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先秦史学会成功举办了“会同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基本确定了会同炎帝故里的历史地位,为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和强大推力。从以上分析来看,会同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只要全县上下思想认识统一、政策落实到位、方法措施得当,做大做强会同中药材产业、打造会同“药材之都”是可以实现的。  

二、从发展现状看:中药材产业开发刚刚起步,亟待加速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0000余亩,初步形成了以金子岩、黄茅、坪村、堡子、金龙为主的1500亩百合,以王家坪为主的1500亩玉竹,以沙溪为主的5000亩紫珠,以连山乡为主的500亩金银花、白术等五大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产业开发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种植水平低。中药材种植布局零散,种植技术不规范,种植方法停留在原始阶段,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未形成优势。二是加工规模小。全县没有一家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中药材加工主要为中药材饮片等初加工,基本上没有任何附加值。三是服务体系不健全。中药材市场停留在摆地摊的零散交易阶段,交易产品主要局限于地产中药材。同时,受人才、技术等因素影响,全县紫珠、玉竹、百合、罗汉果等中药材协会组织运营不规范,管理水平低,对产业开发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从发展对策看:要突出四大重点,破解发展瓶颈  

按照《中药材产业五年发展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针对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为基础,引进和培育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中药材市场建设力度,完善营销网络体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科、工、贸一体化的创新发展之路,努力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逐步形成有基地、有工业、有市场的现代中药产业。在具体实施中,要突出以下工作重点:  

1、要突出炎帝故里,打造现代神农百草园。炎帝号称药王,于上古时代,始作耒耜,教民耕稼;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便民易物;削桐制琴,练丝结弦,世人尊之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太阳之神”、“华夏之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创始人。发展壮大中药材传统产业,充分挖掘炎帝“神农尝百草”所承载的“医药文化”、“农耕文化”,是巩固会同炎帝故里历史地位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建议在连山“炎帝故里”旅游区至县城沿线,以丘陵山地、二干田、旱地为主,以植被自然群落的组成特征为基础,重点发展罗汉果、玉竹、百合、共柏、杜仲、金银花等,建设1000-5000亩的会同中药材旅游观光生态园。重点在连山“炎帝故里”旅游核心区内建设500-1000亩的“神农百草园”基地,以本地资源为主,适当引种一些外地品种,使中药材品种达100种以上,集科普、展示、旅游、休闲和保健功能于一体,集生态饮食(古朴方式与风格)、生态休闲(回归大自然)、生态养生(原始养生)、生态文化(先人文化)和民族特色(侗苗文化)于一体,使之成为连山炎帝旅游的新景点和农民增加收入的新亮点。  

2、要突出效益,打造现代产业基地。以地理、气候、土壤类型等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坡地建立金银花种植基地,在500米以上的坡地、丘陵建立以杜仲、黄柏、厚朴、吴茱萸为主要品种的林木药材基地,在低海拔的小丘地、缓坡地、二干田建立罗汉果、玉竹、百合等草本药材基地,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或几村一品、几乡一品的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格局。  

3、要突出加工增值,打造龙头加工企业。在扩大种植规模、做大产业基地的同时,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立足产业基础和地方特色,重点引进和发展1-2家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使中药材产品逐步向精细加工和医药生产方向发展,形成健全的中药材产品加工体系。同时,要按照国家政策引导现有协会转型,使协会组织有序运作,从而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  

4、要突出技术服务,抓好科研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之间的合作,注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新产品开发及科研成果的引进转化,加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农户的培训,加快GAP基地建设步伐和标准化生产进程。同时,要加强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中药材初级加工、保质贮藏及包装技术的推广,保证中药材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