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_会计计量属性有哪些

  摘要: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会计计量属性中的公允价值备受争议,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应如何看待公允价值,是否应取消或停止公允价值的应用?本文试图分析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认为在今后的实践中应坚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不断完善。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会计计量 属性 公允价值
  
  一、引言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会计计量定义为:“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可供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其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有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收入、政府补助、企业合并、租赁、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气开采、金融工具列报、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共20项见(表1)。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其发布的财务报告准则(FRS)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并愿意的双方在公平交易而不是强迫或清算销售中能够交换资产或负债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6年9月颁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 No.157),SFAS No.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并按客观性和可观察性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按公开报价计量的公允价值、按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按不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很早便开始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探讨,IASC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 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另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后来,IASC在2000年进行全面重组并于2001年初改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IASB明确决策有用性是会计计量的目标,即会计计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也就是说,如果使用某一会计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无法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如某些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那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可引入其他会计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截至2004年有效的35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有21项涉及公允价值,占已发布准则的60%。公允价值已经成为计量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其他有关资产或者负债的重要计量基础。由此可见,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与国际会计的接轨,并且世界各国都比较推崇公允价值这一会计计量属性。
  二、金融危机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 一 )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质疑 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最终转变成风靡全球的金融危机以来,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便成为了热门话题,社会各界一直在讨论公允价值这一会计计量属性,有些机构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产生了质疑。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导致了这场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暴露出公允价值计量中的种种缺陷。这使得原本受世界各国推崇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地位发生了动摇。美国和英国的多家银行都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使得其财务报告中的账面数字螺旋式的减少,导致企业资产缩水。似乎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都被公允价值无情的否定了,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强烈地冲击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投资者的信心锐减,出现了市场上对资产恐慌性抛售的行为,造成恶性循环,严重恶化了次贷危机,从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很快席卷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对此,美国和英国银行家联合会强烈要求废止银行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再有,一些美国金融界人士、国会议员认为,公允价值的运用造成了市场动荡,市场高涨时,容易高估金融产品价值,其价格远远偏离其实际价值,市场显示繁荣假象;市场低落和定价功能缺失时,又会低估金融产品价值,其价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市场极度萧条。这种不稳定的状况会导致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大起大落,引发利益相关者的恐慌和不安心理,无法对公司的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期,从而影响公司长远的发展。随着2007年下半年美国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ABS(资产支持证券)、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债务抵押债券(CDO)等的价格持续下跌,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金融机构不得不对这些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与金融机构按照内部估值模型计量的结果存在很大差异, 此时公允价值不能反映这些资产的长期价值或实际价值,使得公允价值的合理性难以保持,从而极易引发市场定价体系的混乱,甚至是无市场价格可询,如果按公允价值计算资产价格,会在某种程度上放大或加剧当前的金融危机。这对在交易萎缩且卖方市场出现财务危机的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计量产生了疑问。2008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并确认监管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欧盟金融监管机构高层也表示,欧盟市场监管者应允许区内银行立刻停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金融业巨头也游说政府,希望采取类似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2008年9月后,随着雷曼、美林、花旗、美国国际集团(AIG)等金融巨头财务状况的恶化,对公允价值的批判达到了顶点,越来越多的人对公允价值进行指责,美林、花旗、瑞银、AIG、百仕通、美国银行家协会主席EdwardL.Yingling、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现任总统奥巴马等都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提出了批评。
  ( 二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发展趋势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公允价值的运用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仍有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基础,其理论基础依然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其中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IASB主席大卫特迪爵士指出,“退回历史成本会计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他认为,“公允价值是所有金融工具唯一合适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会计绝不会因为金融界的指责而夭折。退回历史成本模式将成为会计史上不可饶恕的大倒退”。FASB技术部主任兼紧急问题任务小组主席卢塞尔・戈登也态度鲜明地回击了金融界的指责,指出“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信息。”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表示,“现在的金融危机原则上是经济问题,并非会计问题,我们不希望看到公允价值的废除;金融危机就象一场火灾,如果停止使用公允价值,正如起火后,关掉火警警报,火不会自己熄灭一样。”所以公允价值仍将“代表未来计量方向”成为当前的主流论调,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开始把更多的精力转向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改和完善之中,使其更好地体现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之后,FASB和IASB纷纷讨论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FASB最终决定对准则相关条款做出调整,给予公司管理层更大自由来决定计价方法。SEC和FASB联合发布关于在不活跃的市场采用合理价值计量的指南,广泛征求意见,然后,FASB 发布文件,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这对在不活跃的市场中公允价值的应用,给予了公司管理层更大的自主判断的余地。随后,IASB举行会议讨论是否跟随美国调整公允价值准则的步伐,最终理事会投票决定调整准则并宣布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允许企业把手上的金融投资工具重新分类,对非衍生工具的金融资产毋须按市值计入损益表,从而避免必须按市值计价(Mark-to-market)的结果。目前,FASB和IASB双方已经建立了月晤机制,将通过面对面交流以及视频会议等途径,共同解决诸如公允价值、收入确认、租赁以及合并等亟待处理的问题。双方暂时决定确认,公允价值计量以市场为基础,并且体现了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采用的各种假设。通常,市场参与者被假定为在得到所有可获取信息(包括通过惯常的审慎调查所取得的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合理地理解资产、负债以及交易。
  三、金融危机下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评价与思考
  ( 一 )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在金融危机这个非活跃、非理性的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难免会使公允价值有失公允,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受制于市场的活跃程度,并且要使用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市场信息来获取公允价值。市场越活跃,所确定的公允价值越接近于真实价值,越能为其计量的会计信息提供参考,反之,市场不活跃和不完善,就很难获取充足的市场信息,使公允价值偏离真实价值,进而难以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提供参考。金融危机下,一些金融产品已没有市场可以作为计量参考,甚至交易市场已全面冰封,以市场价格计价已经没有市场可言,而硬按照市场价格计价的公允价值,会导致计量的数据不真实。因此,只有在公平、活跃市场下的市场价格才可以代表那些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如果没有相关市场,公允价值也就不能很好地确定,即使确定了也会偏离真实价值,这也是人们对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应用产生质疑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市场化程度和监管水平不高,金融资本市场处于发展阶段,公允价值计量所依存的市场环境还不完善,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我们应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完善债券、股票、票据、外汇、黄金、期货、期权、远期合约市场,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基础,以确保公允价值所计量的资产、负债的价值准确、可靠,不失公允。
  ( 二 )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迫于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各方面的压力,世界各国都在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准则进行修改和完善。金融危机以来,FASB连续发布了关于SFAS No.157的3项工作人员立场报告(FASB Staff Position),对SFAS No.157进行补充与修改。SFAS No.157从“有序交易”、“参考市场”以及“虚拟交易”等几个方面阐述公允价值计量中所涉及到的交易性质,特别强调了当不存在实际交易时,通过虚拟交易确定公允价值时需要考虑参与交易的市场参与者的特证。2009年5月28日,IASB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涉及公允价值的定义、应用范围、计量方法、披露和生效日期等方面,尤其是规范了不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具体《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预计将在2010年9月正式发布。目前,我国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分布较为零散,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缺乏详尽和统一指导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的公允价值准则和框架体系,理论无法有效指导实践。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可行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体系,以便更好地推动理论研究和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和计量框架体系中要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作明确详细统一的解释;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对公允价值的计价可区分不同情况体现出不同价值,具体对不同情况所体现的不同价值要有相应的解释和规定,统一某一情况下应选择那一种计价方法等。
  ( 三 )提高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水平 公允价值是基于可获得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来估计公允价值,如果市场不活跃,那就要求使用模型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2008年9月30日,美国SEC针对SFAS157发布的指导意见 重新解释了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明确了市场报价非公允时,应通过考虑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2009年4月,FASB规定对于缺乏活跃市场的特定金融产品,如果金融机构管理层认为市价不能代表其真实价值,可通过折现现金流量进行估值和计价。估值技术水平的高低,会影响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因此,在不活跃市场中采用什么技术和方法来评估公允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估值技术由于面临着众多客观不确定性和主观不确定性因素(在选用估值模型,确定模型参数等方面),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最终的合理性难以确定,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减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主观性。我们应当尽快制定评估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规定公允价值在市场极其不稳定的情况下应如何计价,对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确定、估值日期、估值目的和相关参数的选取等一一进行规范,使公允价值的确定程序规范化,以减少损失,减少对公司业绩及投资者信心的影响,避免造成类似今天的金融危机。
  ( 四 )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制度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公允价值信息的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对此,各国在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方面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对公允价值的披露范围进行了扩展。在2009年5月28日IASB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就涉及公允价值的披露问题,具体包括负债公允价值的披露、公允价值层级的披露、公允价值的敏感性分析披露以及其他重要因素的披露等。2010年6月29日,IASB又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中计量不确定性分析的披露(征求意见稿)》,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披露内容重新征求意见,即要求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在计量不确定性分析中考虑不可观察输入值相关性的影响。2009年,FASB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要求作了进一步的完善,明确一些现有的披露要求,如报告实体应当为每一个资产和负债等级提供公允价值计量披露;报告实体应当提供用于计量经常性与非经常性项目公允价值的参数和估值技术的披露。2010年1月,FASB发布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ASU(会计准则更新),对公允价值披露的规定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包括公允价值层级转换披露、敏感性分析及其生效日期的披露等。因此,我国也应加强对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对各类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项目进行披露,披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计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公允价值是通过活跃市场报价确定、还是采用估值技术估算得到,若采用估值技术,应详细披露采用估值技术的级次、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估值模型的选择、相关参数的选取等信息;公允价值变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以及表外项目的风险、金融工具的风险等。
  ( 五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实务的具体操作者,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带来的新问题,无疑给我国广大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公允价值是我国会计准则中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对面当今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公允价值往往会表现出不确定性、变动性、广泛性和多样性,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公允价值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才能正确认识公允价值、准确地把握好公允价值运用的“尺度”。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应不断加强对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的学习,除了要熟悉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运用范围、掌握公允价值的具体实务操作并严格按照准则中的要求应用公允价值外,还需要了解国际上最新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对准则中公允价值规定不明确的地方要具备大量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不违背诚信原则,恪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使公允价值得以全面可靠地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黄世忠:《金融危机触发的公允价值论战》,《中国金融》2009年第15期。
  [3]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5]孙凤英、刘凯旋:《金融危机背后公允价值的反思》,《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9年第9期。
  (编辑 聂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