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思考】

  摘要:2006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主要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易》、《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本文从公允价值的涵义入手,阐述了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着重分析了我国新准则引用公允价值时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关键词:公允价值 本质特征 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及本质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99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指出,在公允价值定义中隐含着一项假定,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条件进行交易。因此,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性交易、非自愿清算或亏本销售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2000年2月颁布的第7号概念公告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当前的非强迫交易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
  (二)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及表现形式公允价值是基于多种市场因素对商品的市场价值做出的认定,因而是最接近商品内在价值的价格,由于商品的内在价值是客观存在于商品中不可替代的、唯一的本质特征,因此,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的性质特征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公允价值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计量属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来说。每一利益相关者都要求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各方博弈的结果是能够反映资产负债真实价值的信息对各方来说是最为公平;二是公允价值是资产负债现行价值的体现,因而最具决策相关性;三是从资产计量的角度来说,公允价值并不是实际上发生的交易价格,而是计量主体基于市场信息对计量客体价值做出的判断和估计,这种判断和估计可能会因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而出现偏差,但并不影响人们对既定目标的追求,因比,公允价值也可以被认为是会计计量追求的目标。严格地讲,会计计量追求的目标与“每种计量属性追求的最高目标”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计量属性是计量客体本身的某一可测量的特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属性有多种表现的问题。而会计计量所追求的目标则是计量客体可以有多种计量属性,即在多种可选择的计量属性中,挑选一种能最好地体现计量客体本质特征的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公允价值就是这样一种计量属性。
  (三)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特征是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因此,描述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往往从其基本特征人手。公允价值的特征可概括为公平性、现时性和估计性三个方面。(1)公平性。公允价值是由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自愿形成的交易价格,以这样的价格计量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对企业各利害关系人来说往往是最为公允的,“公平性”是公允价值所具备的最基本特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9年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指出:“在公允价值定义中隐含着一项假定,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条件进行交易。因此,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性交易、非自愿清算或亏本销售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2000年12月JWG发布的《准则草案与结论依据――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的会计处理》征求意见书稿第28段给公允价值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由正常商业考虑推动的,按照公平交易出售一项资产时企业收到或解除一项负债时企业应付出的价格估计。”由此,可以把公平交易的基本条件概括为:买卖双方为平等自主的交换主体;交易双方从事与财产转移或劳务提供有关的活动时,应按照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进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目的是出于正常商业考虑,关联方之间的转移价格,企业清算过程中的清算价格均不包括在内;交易双方均熟悉市场行情,且自愿地而非被迫进行商品交换。(2)现时性。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在于满足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能够满足决策需要的信息,必须是与决策相关、及时的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0年2月颁布的第7号概念公告给公允价值下的定义特别说明,公允价值是“当前的”非强迫交易或非清算交易中形成的价格。JWG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准则草案与结论依据―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的会计处理》给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特别强调:公允价值是“计量日”所发生的一种价格估计。无论“在当前交易中”还是“计量日”,都表现公允价值计量中的时态观是动态的、跳跃的。同样的资产和负债在不同的计量日或交易日,其公允价值可能是不同的。可见。立足现时是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历史市价或未来成本、未来市价最根本的区别。在过去某一时点发生的公平交易价格,不能称其为“公允价值”,而只能称之为“历史成本”或“历史市价”;同样,在将来某一时点发生的公平交易价格,只能称其为“未来成本”或“未来市价”。在初始计量时,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往往是相同的,因为此时两者的时间基础是一致的;在后续计量或重新计量时,历史成本已时过境迁,不再代表现时的公平交易价格,因而不再是公允价值。(3)估计性。估计性是指除非计量口与实际交易日重叠,公允价值一般都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而是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采用某种估价技术估计得出的。正如井尻雄士所说:“公允价值通常由市价决定,但在下述意义上,公允价值的含义比市价更宽广,当资源常常不在市场上交易时,公允价值包括一个假设的市价。”也说是说,公允价值可以是建立在实际交易基础上的实际交易价格,也可以是建立在假定交易基础上的估计价格。在对资产负债进行初始计量时,由于计量日就是计量对象的形成之日,公允价值可以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但在对资产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时,实际交易价格并未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一般是假定交易价格或靠估计得出的交易价格。这种计量因为有各种条件约束,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绝对准确,只能是一个估计额,即相对公允的价值,但不能因此否认公允价值的优越性,正是因为采用各种科学的估价技术。才使人们对企业各种资产负债的计量更接近当前的实际情况,财务信息更公正、更允当。
  
  二、公允价值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一)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认识问题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最大阻力来自于人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具体表现在:(1)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看成是两个势不两立的计量属性。错误地认为采用公允价值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历史成本,孰不知两种计量属性并不相互排斥。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如在初始计量中,或在物价相对稳定条件下的后续计量中,可以直接以历史成本来代替公允价值。(2)将公允价值等同于现行市价或现值。公允价值和现行市价二者在某些属性上一致,均是计量日的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参考市场上的脱手价值,但从交易费用角度来讲,公允价值不包含交易费用,而现行市价则包含交易费用,所以不能将现行市价等同于公允价值,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现行市价才是公允价值。现值分为两种类型:即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和以特定个体为计量 目标的现值。只有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3)将相关性和可靠性看成是两个此消彼长的会计质量特征。错误地认为公允价值相关性较强而可靠性较差,而历史成本则可靠性较高而相关性较差,因而在进行选择时,注重这一质量要求,就不得不放弃另一质量要求。完全不理解“不可靠的信息相关又有何用;不相关的信息可靠又有何用,只有既相关又可靠的信息才是真正有用的信息”这一辩证统一关系。(4)将公允价值估计与随意估计等同起来,并错误地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为人为操纵利润大开方便之门。不理解“公允价值若不能可靠地获取便不能称之为公允价值”这一简单道理。(5)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视同资产评估方法。错误地认为待完全实现公允价值计量以后,只要在期初、期末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然后将两个时点评估结果相减,即可计算出当期利润,全然不知现行会计计量模式完全可以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之上。(6)一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增加企业业绩的波动性。企业业绩分为真实业绩与账面业绩,真实业绩永远不会因为改变记账方法而改变,账面业绩会因记账方法不同而不同。在企业持续经营不破产清算的情况下,只能以账面利润近似地代表企业真实业绩,而最能反映企业真实业绩的记账方法,是由会计环境决定的。我国新兴市场经济决定了企业业绩计量方法必须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转为资产负债观,部分资产负债符合一定条件可用公允价值计量而非历史成本计量,此时用公允价值计量最能代表企业的真实业绩。
  (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问题由于资产的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目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时能做到的只能是选择最接近公允价值的计量,尤其是在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公平市价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探求公允价值的情况。大多数时候公允价值的确认只能来源于双方协商,公允的程度就有待提高;同样现值利率的取得也存在困难,这些都给计量公允价值留下可选择的空间,而且要审核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准确也比较困难。在目前市场机制不健全,投资者主要以企业财务报表指标为投资决策依据,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受自身利益驱动的高级管理人员可能利用此进行利润调节和会计造假的情况。虽然在新准则中也针对这些情况做了一些规定,但这些规定许多还是定性的概念,仍然存在进行人为操作的空间。
  (三)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问题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相对较高。首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动态计量属性,对全部资产和负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意味着每一个会计期间都要对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了需要专门的计量人员从事准确地确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工作外,还需会计人员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调整的账务处理,这就要增加资产负债计量成本和账务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情况下,不存在活跃市场,只能用未来现金流或其他技术方法进行估计,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那么防止会计人员误用、滥用主观判断就是很大的问题,而会计判断本身还受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和其所处的环境影响,所以要充分利用会计人员的判断,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不平,加强职业道德培训,防止主观判断出现失误,同时要加大对公允价值实施过程的监督,防止企业及其会计人员滥用主观判断,无论从运用还是监管,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大大提高了。
  
  三、公允价值运用的思考
  
  (一)公允价值概念源于公平观念公允作为一个会计概念,其涵义可从会计准则的公认性、会计披露的公正性和会计计量的公平性三方面来把握,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公平计量的具体体现。公允价值的内涵可从其本质属性、基本特征和数量表现二三方面来认识:正确认识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有助于确立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模式中的地位;正确认识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准确把握公允价值的本质涵义;而正确认识公允价值的数量表现则有助于科学地获取计量对象的公允价值。总的来说,从定性的角度讲,公允价值是计量日实际发生的或假设发生的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出于正常的商业考虑,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从定量的角度讲,公允价值是资产所能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普遍运用是企业产权关系与变革形成及发展的内在要求股份公司的产生促使企业的产权关系发生了两大实质性的变化:一是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二是公司股东的分散化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企业产权关系的这一变化,使会计方法日趋复杂,进而使“公允”这一社会道德观念引入会计,形成会计的“真实与公允”观念,最终成为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最为重要的标准。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企业多元化产权主体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使“真实与公允”观念逐渐深入到会计方法的核心部分,进而形成公允价值计量观念。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使公允价值计量率先在与产权利益直接相关的领域得到运用,并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展。
  (三)公允价值信息是最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源于其现时性。公允价值信息的现时性则使会计信息能够反映计量对象价值的瞬间变化,并能够使用同一时点的币值进行会计计量,因而使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和货币单位的同质性。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来自其真实性,公允价值信息之所以具有真实性,是因为公允价值的生成条件与能够体现商品内在价值的均衡价格的生成条件基本相同。公允价值的真实性以“结果真实”为基本特征,与结果真实相对的衡量指标是“程序真实”。这是因为“程序真实”不过是为保证结果真实而采取的必要手段。人们之所以认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不足,是因为在现实条件下,公允价值信息难得到程序上的保证。一旦“程序真实”的问题得到解决,公允价值信息不仅在相关性上高于历史成本信息,而且在可靠性上也完全可以超越历史成本信息。
  (四)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离不开获取方法的恰当选择和技术上的各项保证措施公允价值的估计性特征决定了其获取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在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可直接从活跃市场上获取,由此形成了两种获取方法,即基于卖方视角的现行市价法和基于买方视角的现行成本法。在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可通过模拟市场环境和市场定价进行判断和估计,如在计量对象所提供的未来现金流量及与其风险一致的折现率可以可靠预计或已在合约中规定时,可采用现值技术估计其公允价值;在市场环境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其历史成本或历史市价代替其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在计量对象定价的各项参数在活跃市场上可以取得时,可以建立模拟市场定价机制的数学模型来计算其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的多样性为其可靠性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也使其可靠性的控制变得更为困难。为确保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在选择其获取方法时,必须根据计量对象的性质,考虑计量环境、信息成本及计量方法的适用性等因素择优选择,并采取一些能够确保计量人员独立性、计量程序逻辑可验证性、估价依据充分性和方法选择适当性的约束性措施来保证其可靠性。
  (五)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是体现会计信息真实公允的根本途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9月发布第 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明确提出“脱手价计量目标”,全面引入“市场参与者观”并制定兼顾计量和披露的“公允价值级次”。SFAS157的发布预示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我国进一步改进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1)计量目标要追求具体化。公允价值计量以主体持续经营为前提,是计量日或报告日模拟真实市场交易出售资产、清偿债务,从而推导主体当前市场价值的过程,是主体继续控制资产和承担负债,同时又急于获取市场对其评价的一种操作。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就是寻找市场参照价格。在完美和完全市场条件下该过程简单易行,然而在当前市场发育不完善、公允价值无法准确定义的情况下,确定具体的计量目标十分必要。FASB确定脱手价计量目标的目的就是将公允价值与某种最接近的具体计量属性联系在一起,为公允价值计量确定明确的方向,引导主体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考察其资产和负债并依据市场参与者在该资产和负债定价时可能使用的假设来确定价格。(2)制定计量指南并实现统一化。计量指南为正确计量公允价值提供恰当的技术路线。美国当前有效的准则公告(SFAS)中有近40项要求或允许主体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且大多提供相关计量指南。但是,这些指南的制定目的单一,分布零散,指南与指南之间存在差异,甚至抵触或矛盾,从而加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导致实务操作多样化、计量结果缺乏可比性。SFAS157提供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统一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替代其他准则中的相关指南,既简化了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又增强了计量的实务操作性和计量结果的可比性。(3)推进计量级次化与披露扩大化。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得到普遍认可,但其可靠性往往受到质疑。计量级次的本质就是依据计量所用参数将各种公允价值计量划分为可靠程度不同的级次,并在披露中区别对待。高级次(一级)计量披露的内容少,低级次(三级)计量披露的内容多,目的是用增加披露的方式弥补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存在的缺陷。扩大披露,尤其是扩大三级计量的披露,能客观反映主体公允价值计量所依据的假设和所采用的估价技术,有效限制主体在计量过程中的操纵行为,并为报表审计提供便利,减少公允价值计量的审计风险。因此,计量级次化与披露扩大化对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有重要作用。
  
  (编辑 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