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去棺木上的尘埃_抚去尘埃

  一粒花籽伴着初春的脚步生长,随着暮秋的旋律凋零,但多情的诗人却赞美它的退隐,喟叹着“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意;一枝早梅在微寒中绽放,只不过在它生长的时令吐露芬芳,却也有“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咏叹。
  也许是古人胸襟广博的原因吧,他们总不吝惜自己的一墨一毫,从不隐藏自己对命运的慨叹,也不遮掩自己对人世间一草一木的感动和留恋。然而回到现实空间里,我们能见到的只是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师” ――每一个人都手持铁铲,拼命卖力地修建自己的心灵城堡,然后用力地“嘭”的一声,锁上那扇通往外界的心灵之门。试想几百年前,古人们搭张竹床,盖间草堂,即使身居陋室,也能安守贫穷,丝竹管弦,乐在其中。他们用高亢的激情和满腔的豪气,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咏世华章,他们为着自身价值的实现而活着,为着他们的鸿鹄之志,为着别人的赞许和肯定而奋斗。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勤劳和善良,他们的才情和学识,我们才能感受到古代的灿烂文化。然而,我们在极度的文明下却变得狭隘和小心眼起来,也许正是这样的文明造就的五光十色的世界,让我们收起了撑着心中那片天地的伞,扭曲了视觉弧度,看到扭曲变形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美丑颠倒,善恶错位……只有我们咏诵古人的词句,还能从中领悟到少许感动,但也更能发现离我们遥远的那些时代,那种对世间万物单纯的无修饰的表达,无论是情感的、自然的,还是物质的、人为的,都以一种赞美的姿态,以一种为他人所感动的心情投诸怀抱。
  站在喧嚣的闹市里,站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街道上,站在这个被现代文明所修饰雕琢的土地上,感受到被心灵的锁链捆绑着的寂寞。我们需要以古人那种对花草树木、对虫鱼鸟兽、对人情世故、对悲欢离合的深情,在别人成功时给予鼓励,在别人辉煌时表示祝贺,在美善的面前显出虔诚,在感动的时候流下晶莹的眼泪……
  抚去古人棺木上的尘埃,从他们的空灵的思想中,我们也许能成就自身的价值,也许能再次奏响赞美的强音。
  评语
  本文标题含蓄,用语隽永,内涵丰赡,哲理深邃,思想厚重。文章从诗人礼赞自然现象发端,引出“赞美”的话题,高屋建瓴。接着展开纵横议论,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解读,指出古人和今人之别,令人反省,使人回味。最后发出呼吁,提出希望,收束全篇。作者对生活有敏锐的感受力,善于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深意,读来令人颔首,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指导教师 李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