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意境的答题技巧】 高中鉴赏诗歌答题技巧

  摘要: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在此试就诗歌鉴赏中意境型试题的答题技巧作一个分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描绘 定性 明情      诗歌鉴赏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题型由客观题变成了主观题,难度增大;二是分值越来越高。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带动下,诗歌鉴赏在备考中所占的比重增大,师生所花费的精力也随之增多。笔者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不少学生反映,一首诗自己读懂了,但面对主观试题时,却不知从何答起,往往只能凭感觉勉强作答,结果得分率极低。因此,部分学生对这类题望而生畏,有的甚至干脆弃之不理,他们认为复习不复习反正效果都是一样。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考生在备考中对诗歌鉴赏及答题的技巧、模式没有作深入探讨。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在此试就诗歌鉴赏中意境型试题的答题技巧作一个分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知识储备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定性,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明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鉴赏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颠沛流离,生活开始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题。(2004年高考广东卷)
  江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二句中的“地白”、“湿桂花”描绘了什么景色?在全句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简析第三、四两句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审题分析)这一题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诗中几个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有实有虚,有的既是实景的描写,又有喻义。把握了这些意象,就可以推断此诗为一首即景伤怀之作。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意象相对,虚实结合。(步骤一)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步骤二)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伤感之情。(步骤三)
  二、1.描绘了十五月夜的素洁清朗、夜深露重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2.抒发了诗人悠然不尽、别离思聚的感情。
  三、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已归,唯余江水悠悠,营造了一种孤独冷寂的意境,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