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试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完满。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完满。
  
  一、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
  
  有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一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对生动片段的诵读,揣摩、品味、体验所描绘的情境。二是角色体验,领悟出其中的人物精神,人文精神在自由的想象中
  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的人。三是即兴创作,使学生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
  
  二、寻找事物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兴趣
  
  审美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语文教材所具有的艺术形态之美和思想感情之美,具有强烈的激唤学生审美兴趣的作用,而语文教学的特殊的“美情”背景为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奠定了基础。审美愉悦的萌发,往往结合了个人的审美经验,所以调动学生的经验参与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美,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高洁美,尽管美的形态各异,但都蕴含着回肠荡气的情感力量,都足以激荡起学生兴致的波澜。如课文《小石潭记》,《小石潭记》的开头先写潭水使游人“心乐之”,接着写小石潭周围的环境,再接着写潭中各种形状的石头,最后写潭中的鱼。语言精炼而有变化,描写细致而不琐碎,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末尾的环境描写,则寄寓了作者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悲愤之情。总之,情融于景中,景中凝注着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三、利用审美信息,激唤学生的审美愉悦
  
  语文学科的语言具有浓郁的美的色彩,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潜隐性等特点,在启发思维、想象方面具有特殊功能,与自然学科的语言具有显著不同。有些教师忽视课文的艺术和人文因素,审美和鉴赏只是走过场,甚至干脆弃之不顾,如有些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归位于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诗词大意。只是着眼于某种狭隘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古诗文中重要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因而呼唤感性和留住感性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当务之急和终生追求。语文学科语言的特殊性首先在于鲜明的情
  感,向读者输送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信息。
  
  四、注重课外拓展,召唤作品深层的人文内蕴
  
  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人文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是以情动人,以美化人,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要挖掘、利用文章体现出的美,唤起学生美的感受。
  
  五、注重情感体验和健康思维科学结合,深化审美教育
  
  美育的情感体验固然十分重要,但不能只顾情感的体验而不管健康的思维。如果这样,作品就不可能引起深刻而自觉的感受。毛泽东同志说:“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不可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审美总是伴随着形象产生情感体验,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只有当它能激起人们的一种满意、愉悦和振奋的感情时,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才能真正具有美的价值。事物或现象真正具有美的价值是美育的基础,如果接受美育的人没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没有再创造的能力,也就是说没有健康的思维能力,是不能深刻、全面地感受人或事物的美的。如茅盾同志写的《白杨礼赞》,把白杨树的优秀品质升华到了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他写白杨,抓住白杨质朴、坚韧、挺拔的特征,烘托具有无私奉献的人民大众,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深深的赞美之情。如果读者没有丰富的联想,没有健康的思维能力,是不可能理解作品的具体内容的,也不可能感受到文章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