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创造力形成的非智力因素】 创造力中的非智力因素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重视创造力形成的非智力因素。创设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环境,培养有利于创造的心理素质,既鼓励学生,培养其自信心,又鼓励质疑,培养不迷信、不盲从的精神,并利用课文教学培育学生坚强的毅力。
  关键词:创造力 心理素质 质疑 毅力
  
  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教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除了依靠学生的智力水平外,还必须重视创造力形成的非智力因素,下面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受个人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以及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作为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创造力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创造的欲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把上语文课看作主持一个节目,学生就是我们请来的嘉宾,我们要尊重他们,热情引导,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让课堂活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做一个有序的组织者,指点迷津的引路人。
  
  二、培养有利于创造的心理素质
  
  实践证明,凡是创造人才突出的心理品质是自信、不盲从、勇于探索、坚持不懈。教学中要注重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
  1、鼓励学生,培养其自信心。探索需要自信,自信推动探索,自信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热情的鼓励、成功的体验,是学生自信的源泉。那么,教师该如何鼓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呢?
  比如作文,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创造的过程,但学生对作文往往犯难。教师应鼓励学生写真话,写想说的话,展现真实的生活。即使文章的格调不够高,思想不够深刻,观察不够细致,选材不够新颖,但只要能反映生活的真实,只要能融入生活的洪流。只要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就应给予热情的肯定;而不能一味地以手法、结构形式、语言的优美等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限制,批评指责,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愉快自信地投入到新的创作。
  实践证明,学生每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会提高一步,体会成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创新的要求越强烈。
  2、鼓励质疑,培养不迷信、不盲从的精神。无数的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只有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有新的进步。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表现。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质疑。一是应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二是提供质疑问题的条件,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三是给予恰当的鼓励性评价,尤其是对发表不同见解、敢于标新立异者,要大力表扬。
  3、利用课文教学培育学生坚强的毅力。探索是创新之路,坚持才会成功。但是许多学生有了探索心理,做起来却往往有头无尾,半途而废,缺乏探索的毅力。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教学强化学生的探索信心,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课文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爱迪生研究灯丝实验一千多次,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六十年等等。这些为学生树立了探求真理、坚持不懈、勇于献身的榜样。他们的成就。他们的精神,对学生产生很大的鼓励,促使学生勇于探索,形成探索创新不可缺少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创造力形成的非智力因素还有很多,我们还要继续研究探讨,为创造力的培养铺路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