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知识之――谥号和庙号: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

  谥号,开始于西周。“谥者,列平生德行而为作美号”。就是说统治者死后,由继承者按其生前的行为给予总结性的评价就是谥号,谥号一般由礼官拟定。   谥号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颂扬、批评、同情三类。
  颂扬的如:文、武、明、成、昭、景、桓、宣等。如周文王、周武王,汉文帝、汉武帝都是很贤明、有功劳的君主。
  批评的有:灵、厉、炀等。如周朝一个皇帝横征暴敛,霸占山林川泽,不准平民上山砍柴,下河捕鱼,谁不满,就杀谁。平民彼此“道路以目”不敢交谈,路上只互换眼色的,死后谥为“厉”,这就是周厉王。隋炀帝杨广就更不用说了,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奢侈,残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终激乱败国。死后谥为“炀”。
  同情的有:愍、幽、怀、殇等。如晋朝一个皇帝司马邺,匈奴人攻围长安,出降被杀。所以谥为“愍”。汉朝有个婴儿皇帝,只做了8个月的皇帝,得场大病死在襁褓之中了所以谥为“殇”。
  最初的谥号多为单字,后来慢慢字数加多到十几字。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宋太宗赵光义的是“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死后的谥号则由皇帝赐与。如《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被谥为“文正”,所以又叫“范文正公”,《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死后被谥为“文忠”,所以也叫欧阳文忠公。岳飞被谥为“武穆”秦桧死时,被谥为“忠献公”,五十多年后改为“缪丑”。
  历代帝王称谓还有一种是庙号,它和谥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只适用于帝王,大臣不能享受。
  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帝王祭祖之宗庙叫太庙,一般开国之君称太祖、高祖,继承者则叫太宗、世宗之类。如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唐李渊称高祖武皇帝,太宗李世民。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
  在称呼时,庙号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