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学导练”之石,攻“教学实践”之玉 勇导石

  虽然我未能去昌乐二中学习,但本学期两次与“学导练”的亲密接触也足以让我为之震撼并义无反顾的爱上它。  “学导练”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老师课堂上怕自己讲得不够透彻,怕学生理解不到位,讲得过多,甚至满堂灌,学生该体验的、感悟的没有体验和感悟,在此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调动的起来,学习的效率也相对比较低,然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充分结合起来,将课堂还给学生,加上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精准的讲解再辅以适当的练习,学习效果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结合我自己半学期以来的实践我对“学导练”是这样理解的:
  一、“学”是基础、是前提、是出发点、立足点
  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利用多媒体、黑板等各种形式展示问题,让学生明白学的内容、任务以及重难点。在学生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得到问题的解决,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点拔共性问题,指点个性问题,体现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要求。这也正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精华所在,而这一点在我们英语教学上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将每节课的单词、短语、句型以及部分语法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半个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实施前后的效果完全不同,在以往旧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每节课都大包大揽,将每个知识点都分析讲解的非常的透彻、深刻,然而学生并不能掌握得如同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深刻,相反时常发现学生在练习中时常在讲过多次,也练过多次的知识点上反复的出错。但在全新的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探究为桥梁的教学方法实施后,我们发现许多的知识我们老师无需多讲,甚至无需再讲学生依然能掌握到位,有时学生还能补充部分我们所没有涉及到的知识,时常能给我们以惊喜。而在词汇方面,以往学生总要经过老师反复教读—学生反复被动记忆—老师听写检查—学生再次记忆听写这样一个无休止的循环过程,既浪费时间也没多大效果,可在新模式下我们发现同样数量的词汇我们不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教读,也无需花太多时间去催促,学生自然能在小组长的监督下在最短的时间高效的完成,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只是适时的抽查学生词汇掌握情况则可。
  二、“导”是指导,是明确“学”的方向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整体感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设问,目的是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同时也能洞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再者,学生对自己仍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学生间自行解决,教师相机点拔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遵循“三个不讲”原则——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一堂课教师授课时间控制在20分种左右。在英语课堂上老师的“导”主要体现在对一些中考重点知识的强调、对部分稍难语法进行精讲以及对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导”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关键,优生往往能再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要学知识的精华,领悟到老师的要义,可大多数的学生却只能做些预习单词、预读课文、勾划出部分知识点等简单、基础的事情,对于较难知识甚至一些易错点,他们并不能掌握多少或者甚至完全不能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如录音、幻灯、挂图、投影、光盘等视听器材对课堂分三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导”。
  1.导入新课前质疑,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话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导入新课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更好地开展探究性教学,我们在导学案上设置了。
  2.新授时质疑,拓宽思维。学生上课时面对的是一篇篇有具体含义的对话、课文或是听力材料,这些材料就好比一块块宝地,但初读时学生是很难独立找出其中的“宝藏”所在。因而作为教师就需要把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提炼出重点难点,也即“宝藏”所在,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道道紧扣材料的疑点,在授课过程中逐一展示疑点,层层剖析,直至学生豁然开朗。
  3.结束新课前质疑,承上启下。结束新课前质疑,它不仅可以巩固反馈当堂课新授的内容,更可以为下堂课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同学们预习新课的热情,为下堂课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三、“练”是“学”和“导”的效果的体现和检验
  只有通过练才能看出“学”的效果。但是练又必须有一定的目的,而不是随意的练,既要注重基础的掌握,又要能体现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和巩固加深知识,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功效。因此练习题的设计就要体现老师对教情学情的掌控。同时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分层训练的原则。此环节在英语课堂上主要体现在对当堂课所学词汇、句型以及语法知识的巩固和扩展,既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要让学生有成就感,成功感,体会到整个学习的乐趣。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只是我们向其学习的一个框架,是教与学的抓手,是教学艺术的基石,将“学”“导”“练”有效课堂模式机械地划分为“一、二、三”只不过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照搬照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将三者有机的充分的融合成一个整体才是“学导练”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最高境界。这正可谓是“借“学导练”之石,攻“教学实践”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