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如何培养并提高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已经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及化学教师的密切关注。要维持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挖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改革;学习兴趣
  九年级化学课程是学生的入门课程,学生由开始时学习热情高涨到后来兴趣减弱,直至普遍对化学的学习感到困难与吃力。原因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对他们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文章主要分析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几点方法。
  1 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使暂时联系的形成。初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较快,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实验,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问题:在盐酸、硫酸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什么现象?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分别有何现象?
  2 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会使学生听得入神、想象丰富。首先,讲课时语言要准确科学;其次,要生动形象。例如:讲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时,借助比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就好比吃饭饱不饱与吃饭多少的关系,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多,没有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 丰富课外活动
  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平时结合教学内容,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随机性地开展课外活动,以便使学生学有所用,活跃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水果电池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密切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 进行化学史教育
  化学史知识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适当地选插有关的生动史实,创设诱人的知识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空气的成分”时,选插氩的发现史实:英国科学家瑞利从测定出来的氮气密度的微小差异中,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氩,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家诚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思维方法。
  5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过程包括预习、阅读、解题和观察、记忆、思维等。如记忆过程,将抽象难记的知识,采用一些窍门记下来。例如:把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表编成“口诀”、“顺口溜”,学生兴趣浓厚,记忆效果就好。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知识就能掌握得牢、用得活,就能获得知识内在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兴趣、爱好。
  6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情感。“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创新的起点。所以,教师引入话题时,创设的情境和从情境中产生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探究创设“激情”和“冲动”。如果在引入课题的时候,所提的问题太简单,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太难,学生会产生挫折感。
  7 联系实际,接近生活
  在化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化学之中,真切感受到化学存在于生活之中,化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化学的真谛与价值。也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地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在我们化学的教学之中,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我们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