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也要讲究语言规范_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

  程福宁先生在他所著的《文章学基础》一书中说:“任何百科性的文章进入语文教学当中时都要改变它的性质,成为语文学习材料,这一点是带有绝对性的。”所以,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不仅语文知识、思想内容、艺术价值值得学习和借鉴,而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也应该是规范的。
  遗憾的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文章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一.语法方面
  1.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在打仗。(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
  这是个缺宾语的句子,应在“捏着长枪”后面加上“的人”。
  2.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故乡》)
  “清”“早”“晨”,语意累赘,可删去其中一个字。
  二.字词方面
  3.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同上)
  4.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
  例3中的“伊”是白话文刚兴起时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应写成现在的“她”;例4中“喝采”应改为“喝彩”。
  三.标点符号
  5.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这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同上)
  7.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考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孔乙己》)
  按国家标准局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上述三例中的标点符号都存在规范方面的问题。例5中,后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例6中,删除破折号,并直接将说的话写到冒号后边;例7中,“道”与“说”后面的逗号均应改为冒号,同时把单独的茴字加上单引号。
  当然,我们不能据此来诘难鲁迅先生。因为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白话文诞生、定型的阶段,文章中出现不符合今天语言文字规范的现象是十分自然的。问题是,选入课本中的鲁迅文章的读者是初中生,而不是鲁迅或鲁迅作品的研究者。而初中生的模仿性极强,教材中的这些不规范用法,学生在阅读与作文时很有可能以讹传讹。如果老师指出其错误,学生们自然会拿鲁迅作品当作挡箭牌进行辩解。
  也许有人说,鲁迅的作品不能作任何的改动,否则就是对先生的不敬。这一观点肯定站不住脚的。鲁迅的很多文章最早是直排繁体字,我们现在不都改过来了吗?而且,教材中也确有改动的例子:
  8.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1992年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9.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2001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1992年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1.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2001年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例9把例8中的“拍”改成“啪”;例11把例10中的“见”改成“现”。
  有人认为,可以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就是采用加注释的方式来既维护鲁迅的权威,又给学生一个规范的榜样。
  12.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
  编者在文下加上一个注释:“漂渺,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我看是不必要的。“漂渺”“缥缈”“飘渺”这三个词显然是异形词,尽管国家语委2001年7月公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中对此还没有规范,但这样做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并可能造成书面语使用的混乱。
  总而言之,鲁迅文章不仅可以改动,而且为了广大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必须进行改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但愿中学生得到的是一个标准的锁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