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教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陶冶情操,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一.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通过亲切感人的语言,解析妙趣横生的人物,渲染景物,或者通过形象的演示、导入与情境对应的音乐,来渲染审美氛围,从而创造出一种审美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一篇好的文章,学生能直观地从中欣赏到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为你打开一扇门》是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篇课文,这是赵丽宏老师所作的一篇书序,散文诗式的语言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阐述了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与文章相对应的悠扬舒缓的背景音乐,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美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反复诵读文章,去感受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和凝练优美的语言。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很快进入阅读的状态,自己朗诵,试图找到与音乐最佳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学知识的积累,谈一谈对文学的心得体会。在我积极的引导和启发下,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发言。心理因素的某些条件可以发掘学习者无限的潜能,此时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及学生对自我的积极肯定构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们对文学世界更加向往和热爱。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尽情地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使其审美情趣得到提升。
  二.以情为主导创设美的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情境的创设,包罗丰富的审美因素,通过有效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体验,从而构建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也是语文审美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唤起学生内心对美的向往,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感,逐渐积累和提高审美能力。每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作家笔墨都饱蘸着自己真挚的感情,甚至凝聚自己的心血和生命。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文生情,语文教师就要架起一座交流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
  同样是《为你打开一扇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特点,用一串优美的导语,创设一种美的情境,引领学生融入其中,去感受作者自里行间洋溢的真情。如:“文学不是霓虹灯,却可以让漆黑的夜空流光溢彩;文学不是航向标,却可以让出行的船只明确航向;文学不是水彩笔,却可以让平淡的生活绚丽多彩。……”学生即刻被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被引领入美的情境,去感受语言传达的内蕴,去感知作者的情感和心境。再如我教学《春》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春天美景动情地描绘,引用古往今来关于描绘春色的名词佳句,使课堂春意融融,学生仿佛沐浴在春光之中,自然沉浸在对课文的赏析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文章内容和课堂气氛,运用语言的魅力,创设优美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不断地运用和提高。而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将输入到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断输出,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素质,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进而使之拥有创造美的热情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升华美,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吃透”教材,让学生欣赏、体验、领悟作品中再现的生活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提高学生创作能力。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从模拟写作开始训练,在美的感染和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仿拟课文,创造出新的美来。如学习了《幼时记趣》后,让学生从结构上模仿写记叙文《难忘的童年》《童年趣忆》这就是对学生由模仿到创作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欣赏、感受过美之后,引导用自己情感和知识积累去创造美。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融合了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表现了师生对审美的追求和感悟。学生感受美和体验美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师是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引导者,亦是审美情趣的实践者,更是自己终身学习的受益者。语文教学领域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视野和能力都能得到不断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