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举手之劳】举手之劳

  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或学生有疑问、有想法都可以通过举手进行。“举手”这一种学习形式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可是,从小学高年级起,或者说进入初中以后,我们的学生举手的越来越少。往往是老师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室里一片沉寂。老师反复追问,才有少数几个学生敢于回答,但也只是小声嘀咕。其余的大多数学生面对老师殷切的目光,竟然全都深深地埋下了聪明的脑袋,惟恐躲之不及,目光与老师交织而被“点将”,而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对。于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老师的耐心渐渐地被磨掉,学生也更不爱举手了,课堂教学渐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教育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
  事实上,教育的这种现状恰恰折射出当今初中语文课堂上“举手之劳”的不可小视。
  首先,举手是让学生集中精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或学生有疑问、有想法通过举手向教师询问,可以让学生自始至终将心思集中在学习上,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至于分心打岔,或另有所思。其实,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发现:虽然初中生爱举手的少之又少,但这些爱举手的同学,往往是课上听得较认真的,他们通常不会在课上做小动作,或闲聊分心,因为他们一直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已完全进入了角色。而那些游离于教师的教学思路之外的学生,则不可能集中精力听课,当然也就不爱举手了,反而有时还会因“无事”而“生非”呢。笔者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他头脑聪明,但就是不爱学习。各科成绩均已亮起红灯,却依然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由于积习难改,家长、老师几乎都已对其不抱什么希望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首先找到他,与他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让他不知不觉间消除了与教师的对立情绪。随着谈心的增多,我们彼此加深了了解,渐渐地,我成了他最知心的朋友。他慢慢地在我的课上变得安稳多了,但仍时不时要触犯课堂纪律,为此他每次事后总很自责,认为对不起我这个最知心的朋友,并为此而苦恼不已。后来我为他出了一个点子,就是每次课上老师提问时,无论自己是否知道答案,都要积极地举手。起初他经常因答错了题而被人笑话,但在我不断的鼓励下,他终于没有被同学善意的笑声所淹没,反倒是集中精力,跟学习较上了劲,最终取得了令人称奇的成绩。
  其次,举手是教师衡量课堂教学的标尺。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举手回答,来了解自己在备课时所设计问题的难易度,来统计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举手学会质疑。这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试想一下,如果课堂上学生不举手、不发言,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岂不成了“孤家寡人”,又何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呢?更谈何衡量自己的课堂教学呢?
  再次,举手是促进师生互动的必要形式。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教师教学中的“一言堂”,面对课堂严肃的气氛和教师凝重的神情,学生大都眼不敢抬,口不敢开,问题不敢提,意见不愿说,这种沉闷的气氛,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教师如果能鼓励学生勇于举手发问,就能打破自己不得不“唱独角戏”的僵局,还学生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促进师生互动。
  既然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举手之劳”如此功不可没,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爱上“举手”呢?笔者认为可有以下方法。
  一.放下师道尊严,甘当学生良师益友
  传统的教学普遍重视求同思维,导致有的老师忽视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往往是一副严肃的面孔,常常给学生留下拒人千里之外之嫌,学生质疑问难的火花,在师道尊严面前,有时就那么一闪而逝,举手的念头顷刻间也就灰飞烟灭了。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举手的习惯,那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娱乐,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可信,做他们无话不谈的“大朋友”。
  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来不将自己定位成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师,而是把自己看做一个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小组探讨活动的合作者。我曾不止一次地跟学生讲过:“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并要求学生,如果我在讲课时出现差错,大家可以随时纠错,完全不必顾及所谓的“师道尊严”。因为我深知,背后藏着虚荣的所谓“面子”,不要又何妨?事实上,这不仅无损于我的尊严或者说面子,反而让我赢得了一大批“朋友”,并获得了他们的信赖。学生们亲切地称我“老杨”,与我无话不谈。我的课堂上,学生的举手,确实可以用“雨后春笋”来形容。
  二.营造课堂氛围,方便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举手提问或回答问题需要勇气。他们有种种心态:我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同学们会不会笑我?我回答的问题说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我干嘛要当“出头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方便学生畅所欲言。比如,当学生提出问题有一定的深度、难度时,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或偏离教学需求时,教师不能责怪提问的学生,要懂得宽容;对于不善于提问题的学生更要加以鼓励,表扬他们敢于提问题的行为,增强他们举手提问或回答的勇气。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内容,创造性地采用问答竞赛,互问互答,抢答等灵活的方式,随时调整课堂提问的形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为学生的举手积极创设条件。
  三.形成评价风格,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学生“举手”回答了问题,无论对错好坏,教师都应当先认真倾听,然后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给学生思考留有余地,对学生有所启发。但也要摒弃一味用肯定式的评语。像“很好!”“你真行!”“你真棒!”之类的评语如果泛滥使用,不仅达不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不切实际,“含金量”太低。教师也可以尝试用如下一些评语,如“你的回答很好,美中不足的是……”,“如果将你的回答与×××同学的回答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答案了”……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应有针对性,有变化,乃至有文采,有诗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其对“举手”兴趣大增。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彻底放开,还要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入手。课堂上下,教师要多组织像赛诗会、歌咏比赛、书法比赛、口语交际等多种形式的能力训练活动,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当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所要回答的问题胸有成竹时,他还会害怕举手吗?
  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社会,需要的是开放的课堂,那种“独角戏”式的“一言堂”早已成为明日黄花,而民主、宽松、和谐的“群言堂”才是新一轮教改所倡导的“高效课堂”。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注重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举手之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