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结构 [现代汉语中“A不AB”式结构的语用初探]

  摘 要:“A不AB”式结构被普遍认为是“AB不AB”式结构的变体形式,本文认为“A不AB”式结构并不纯粹是“AB不AB”式结构的省略形式。本文结合正反问句,对该结构产生的原因做一点分析,重点讨论其语用标记值及语用特征等问题。
  关键词:A不AB;语用标记值;语用特征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64-01
  
  一、正反问结构特征
  正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反问句,肯定与否定的形式同时出现,又不要求回答什么,说话者在说话之前已有定见,只不过在用这种正反问的形式来表达所要表示的肯定或否定的意思。考察发现,这种反问句表示肯定还是表示否定,是句法制约、语义决定和语用选择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1]
  “A不A”是正反问的基本形式,也有复杂形式(如“A没A”和“A不A”式),为考察方便,这里统一用“A不A”式。许多学者提出,A可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结构,请看以下三例:
  (1)你看他傻瓜不傻瓜?(《赵树理文集》)[2]
  (2)“八爷!看这一手妙不妙?洋炉改冰箱,冬暖夏凉,一物两用!”(《老张的哲学》)
  (3)男的皱着眉毛反问一句:“不这样,你还要命不要命呢?”(《鸭绿江》)
  二、“A不AB”式结构的语用标记值和语用特征
  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正反问有三种形式,而“A不A”的疑问形式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由此可见,这种形式在正反疑问句中的重要性。而该形式中的A,既可以是单音节语素,如“好不好”,也可以是双音节格式,如“知道不知道”,我们将双音节格式的记为“AB不AB”。这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格式,还可衍生出另一种格式,即“A不AB”。普遍认为后者是前者的省略形式。一般认为“AB不AB”是双音节格式的正反疑问句中最基本的形式,我们在这里不防将其称为无标记性的正反问形式,相比较而言,“A不AB”则是有标记性的正反问形式。前者多出现在书面文学作品中,语用标记值较低低,而后者多出现在口语和对话体中,语用标记值较高。如例(4)至例(6)。
  (4)09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我们发展战略的“三步曲”,正确不正确?(无标记)
  (5)“喂,你们到底读不读书?”觉英故意追问道。(《春》,有标记,对话体)
  (6)女主持人:宋祖英的歌已唱完了,不知您喜不喜欢?(2001年春节晚会,有标记,口语)
  如果说“AB不AB”式结构(下文简称“式1”)是“A不AB”式结构(下文简称“式2”)的前身的话,那么就可以说“AB不A”式结构(下文简称“式3”)是式1的前身。因为在古代汉语里就有式3的说法,如例7。有学者将式2看成是正反问句的“前缩省略”,而将式3看作是古代汉语中正反问句的“后缩省略”[2]。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式3、式1、式2在起源上存在“祖孙关系”。随着语言的发展,式3在现代汉语中已渐渐萎缩,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其是有标记性的,语用标记值较之前两者最高。
  (7)“太师老爷在家不在?”(《金瓶梅词话》)
  此外,该结构还具有以下语用特征:
  (一)省力原则。如果单从式2是式1的省略形式这一点来看,前者充分体现了省力原则。我们说“吃不吃饭”比“吃饭不吃饭”要省力。
  (二)语义压制。从上面的例(2)可以看出,虽然从形式上看,该句是正反问形式,但从语义上看,却是肯定了前项肯定项,想表达的就是“妙”。因此该句都是前项压制了后项。与此相反的是例(3),想表达否定的“不要命”的意思,即后项压制了前项。
  (三)感情色彩。我们从式2发现,反问句中使用的形容词大都与人的心理、情感有关,它们大都能够体现说话人的肯定或否定,褒义或贬义,观念或期待等意向,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3]。
  式2多在口语和对话体中使用,因此书面文学作品中很少看到,尤其是古代文言文作品中。同时这种格式多存在于南方某些方言中,普通话里则多使用式1。在古文言文中,除了例(7)这种式3以外,还经常出现“AB与否”式结构表达类似的语效,如“成功与否”等。
  三、对“A不AB”式结构的两点思考
  许多研究者认为式2主要用于正反问疑问句中表正反对举,这种说法是不是过于以偏概全呢?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8)并不是好不好看的问题,这衣服实在不合我的口味。
  (9)中不中意看了再说。
  像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以上的例子足以证明式2并不是多用于正反疑问句中。虽然上文也说到这种反问句不需要回答,但我们仍然觉得用“反问”或“疑问”这些字眼都有点不妥,因此我们不妨说式2通常用于表达一些存疑的语用效果。
  上文提到式1是式2的省略形式。在“A不A”这种最基本的格式中,当A为动词或动词结构时,上文举出的例子都是双音节的词,我们不妨看看两个三音节或三音节以上的例子:
  (10)你吃不吃糖葫芦?
  (11)你吃不吃满汉全席?
  如果说式2是式1的省略形式,那么例(10)中的“吃糖葫芦”就是“吃糖葫芦不吃糖葫芦”的省略形式,例(11)可以类推。但很显然,像“吃糖葫芦不吃糖葫芦”这类表达很难被本土的中国人所接受,因此式2是式1的省略形式得说法显得有点牵强,它只有在“A”是双音节词适应,因此我们说式2是部分拷贝式结构比较妥当。
  四、结语
  “A不AB”式结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来的结构,常用语口语和对话体中,在不同的语体中有不同的变体,不同的变体语用标记值不同。“A不AB”式结构不纯粹是“AB不AB”式结构的省略形式,我们认为此结构是部分拷贝式结构,一般用于存疑句,此结构对词性也有一定的限制。
  
  参考文献:
  [1]刘瑛.正反问反问句中谓词的类及其形容词倾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吕文蓓.“AB不AB”格式疑问句再探[J].语言应用研究,2009,(2).
  [3]张建强.“A不AB”格式的形成原因探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