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总序】

  四川山川秀美、物产丰足,从古至今学统绵延、文风兴盛。历代如扬雄、司马相如、三苏父子、廖平、郭沫若等著名学者文人灿若繁星。 现当代以来,虽然地处内地,但受益于四川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长期形成的优良学风,诸多学人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文化自信,广纳旧学新知,融汇国典西学,贯穿历史当今,在多个门类取得了众多开风气之先、闻达于国内外学林的重大成就,成为四川文化大省的坚实支柱。
  王世德先生(1930~)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
  王先生是著名的美学大家、文艺评论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终身获得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美学会主要创立者,全国目前唯一美学理论旬刊《美与时代》学术编委,对我国美学理论、美学实践发展具有开创性的重要贡献。
  王先生学贯古今,艺臻通达,著作等身,创新不竭。作为著名美学家,他组织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美学辞典》,对中国美学著作的写作和研究起到了开创性的示范作用,成为美学学者案头必备工具书。他开创性地提出“美学就是审美学”,颠覆了传统美学的抽象、晦涩印象,转而把美学与大众戏剧、美术、舞蹈、音乐、电影、电视、摄影、书法、杂技、广告、根石、旅游、休闲、饮食烹饪、老年养生,与模糊数学、相对论、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等紧密结合,打通美学和其他学科相融相连的通道,开拓了文化美学、艺术美学、生活美学的广阔空间,为后生开创性治学树立了楷模。他虽届耄耋之年,而犹存老骥伏枥之志,视野、观念丝毫不逊于中青年俊贤,新作佳作仍然不断面世。此次集结出版的《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四川音像出版社2012年版),共四卷,洋洋百万余言,是他十本专著以外的新作,其中就有很多是第一次和读者见面。读者如果一时来不及逐一细研四卷《文集》全部,仅兴之所至读取一二,也当能强烈感受到王先生深厚的学术底蕴、广泛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始终坚持理论与应用相长的治学态度。
  王先生有句名言:“美学研究在坚持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要面向现实,加强应用”。我把这视为理解王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学术青春不老、研究视野常青、创作笔耕不辍的钥匙。王先生出身教育家庭,因家学缘故很早就接触了文学、戏剧、电影等文艺样式。他15岁开始发表文章,在校期间即参加演出、编导演实践,在苏州地区文工团、苏州市文联期间深入工厂、工地、农村剧团,辅导文艺活动,体验生活,搞创作。改革开放后,他参加了全国第一次美学会,主持创建了四川省美学会和高校美学分会,是四川大学美学研究室的主要创始人。他曾在成都航校搞“美育试验田”,培训美育师资,成立全省中专美育会;多次到通、南、巴革命老区和全省其他地区的中学、职业学校听美育课,做美育报告。他用自己丰富的生活沉淀,扩展了美学的研究视野;用自己不断的美学实践,为生活服务,为现实服务,为提高大众的精神境界服务。王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兼容并蓄的学术品格,践行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他于1961年从北大四年制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四川大学任教,迄今已经52年。52年间,他始终高扬审美大旗,研究美,发现美,传播美,创造美,显示出坚定的学术自信和秉持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强烈担当精神。
  巴蜀文化宽广似水,厚重如山。无论是“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和谐包容的川人精神,还是慷慨激昂的革命传统、与时俱进的现代创新意识,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历来在传承巴蜀文化精髓、巩固四川文化大省地位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在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授业于斯的朱光潜,出生于此的王朝闻,数十年乐在其中的王世德,都对四川美学发展,乃至中国文化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中国处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学艺术领域有着空前丰富的研究客体和表现对象,各类有意义、有创见的文艺主张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独特的精神启发。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为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开了异常广阔的空间。我相信,有王世德先生这样德艺双馨的前辈引领带动,有着良好文化传统的巴蜀学人,一定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历史征程中,以更大的文化自信,更坚定的文化自觉,为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文化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美哉,美学!
  美哉,世德先生!
  壬辰仲春于成都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成都)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