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之后怎么办?:KA

  编者按: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预言:海尔的最大对手不是跨国制造企业,而是像“沃尔玛”这样的跨国商业巨头。  他的预言早已成为现实。确实,在沃尔玛这类商业巨头面前,即使强大如可口可乐、宝洁这类制造业巨头也不得不低头。这是因为商业巨头改变了游戏规则,消费者的购买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作为“舶来品”的KA在进入中国之后,彻底放弃了在海外市场的依靠便利性和规模经济赢利的模式,因为中国的制造业和零售业“双分散”的特殊格局,零售商们开始依靠向供应商收取费用实现赢利——依靠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进店费、促销费、店庆费、货架费、堆头费等“苛捐杂税”,在中国,KA俨然成为面目可憎、贪婪的“吸血鬼”,通过无休止的费用压榨着制造业本已微薄的利润,令供应商苦不堪言。
  面对“压榨”制造商反应不一。消极对待者有之,奋起反抗、自建渠道者有之,寻找新的渠道者有之——一如不少企业实施渠道下沉和深度分销,诚然,底线市场自有较大空间,但这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制造商的些许无奈。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未来城市的消费能力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在这种趋势之下,某种程度上,放弃了与KA的合作抑或对其持消极态度,不啻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城市市场——这无疑等于放弃了企业的未来。
  我们认为,供应商与零售商已深陷“囚徒困境”的泥淖之中,要想实现双赢需要全新的思维方式,比如,供应商可以尝试站在零售商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品类上的反相整合,亦可以积极开发KA之外的新型渠道终端来突破KA困局,一如微终端、电商渠道、特通渠道、异业合作等方式。实际上,“KA之后怎么办”不仅决定着企业的下一个着力点,更是中国营销的最前沿问题之一,本专题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广大的供零企业一些启迪。
  主持人:赵晓萌
  特邀撰稿专家:刘春雄、秦米源、单弘、王涛
  智慧支持:程绍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