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题【散文二题】

  半岛的律动      媒体报道,浙江象山县以两千万元标价将旦门山岛使用权拍卖成交,发出我国第一张《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证书》,领异标新,闻之欣然,不禁想起不久前的象山之行。
  象山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因县城西北山体形似卧象而得名。县域版图由象山本岛和周边六百多个礁屿组成,三面环海、一线(公路)通陆,天高地阔,山青水碧,因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有益健康长寿,又称“东方不老岛”。
  县城不大,不到二十平方公里。说是“城”,其实没有城墙,所有建筑坐落在围垦而成的小平原上。建筑都不高,但设计精巧别致,周围布满葱郁的花草树木,清洁,开阔,宁静,如同一座袖珍的天然公园。平原边缘,围着隐隐的浅山。浅山背后,耸立着耀眼的云团。大约是因空气清新湿润,光照强烈,那云团几乎一年四季就那样轰轰烈烈地拱卫在周边,不肯轻易散去。只是到了夜晚,它会收敛威风八面的凛然气势,幻化作一片片轻柔的白羽飘向夜空,在蔚蓝天幕下自由舒卷,与皎洁的星月一起,尽情渲染如梦如幻的诗意,撩人兴致。
  游客很多。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观光考察的,有休闲度假的。百里黄金海岸旅游带,松兰山休闲度假区,石浦古镇渔文化旅游区,大塘生态观光区,游人常年在百万以上,高档宾馆一床难求。人们在这明净如洗、纤尘不到的天然氧吧间,看东海日出,沐海风阳光,逐波峰浪谷,领略开渔出海的古老习俗和热烈盛况,尽享“海鲜十六碗”的美味和花色众多的传统小吃,身心俱爽,每每流连忘返。也有看重这里的优越环境,留下来投资兴业的,我们参观的爵溪镇,就是一个新兴的针纺织品基地,有企业近千家,世界著名品牌在这里都有加工、代理点,产值占到全县工业总值的百分之四十。
  本地人口不算多,只有五十三万。“但都很忙,以产业分,大体是二十万人忙渔业,十万人忙建筑,六万人忙旅游,五万人忙纺织”。县上的同志说,在象山,你会感觉一切都在动,在忙。海潮澎湃,林木摇曳,车辆穿梭,舟船争流,人更是马不停蹄地流动,奔忙。忙创业,忙发展,忙经营富足的生活,创造最佳的劳动绩效。意气风发,昂扬向上。
  象山的建筑企业全国有名。上海的高架桥、杭州体育中心等高难度大型项目,都由象山承建,连续十多年,包揽外地驻沪施工企业综合考评冠亚军。实力所关,声誉鹊起,令象山人深为自豪。象山的建筑业已辐射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国外也承建着不少工程。
  最大优势自然是渔业生产。由于集渔、港、岛、滩为一体,海洋资源丰富,外海捕捞,近海养殖,历来是群众谋生发家的主要手段。新世纪初,县上提出渔业产业化、产业多元化、渔港城市化的目标,十年生聚,十年奋进,外海捕捞能力、水产养殖能力、水产品加工能力都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初步实现了从渔业大县向海洋经济强县的跨越。
  象山的变化,也许从旁观察才看得更为清楚。今年开渔节,台东小石浦村的一百多位台胞回乡探访,领队柯受雄先生(“黄河飞人”柯受良的胞弟)参观石浦港后,曾动情地说道:“没想到家乡面貌这么快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年前,台湾小石浦渔民使用百吨位的渔轮捕鱼,石浦渔民用的大多是小木船;现在小石浦仍在用旧渔轮,石浦人早已用上数百上千吨位的大马力渔轮了。”他在中秋之夜的联欢会上,高歌一曲《爱拼才会赢》,抒发对故土的挚爱之情,在场两岸同胞一片欢呼。
  能够印证柯先生这种观感的,是位于鹤浦船舶工业区的东红造船厂。这个厂从修理小木船起步,1998年造出第一代钢质机动船,现在已经可以制造五万吨的大型船舶。这种船高三十八米,宽度达到巴拿马运河最大穿行极限,看去如同一座雄伟的大厦。公司董事长李红蓥,四十多岁,原先是做小五金生意的,他领我们攀登到轮船甲板,指着遍地岿然的龙门吊车和繁忙的施工现场说,可别轻看“五万吨”这个数字,记得当年那艘举国欢庆的“东方红”巨轮吧?它的吨级只是一万吨。那时我们国家连一台像样的电焊机都没有,船上钢板全是铆钉一片片铆起来的。现在我们的东红,集造船、航运、商贸为一体,材料、设备、技术都敢称一流,造船总量每年可达四百万吨,如果留心,你会发现世界的各主要港口,都有东红制造的船只……
  一家民营厂,十年创业史,折射出的不正是社会的进步、政策的开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回到车上,人们议论纷纷,感慨不已。县文联主席陈明吉受到感染,进而以见证人的身份补充说,象山发展步入快车道,进入全国百强县,也就是十几年的事情。十多年前,从宁波来象山,一路坑坑洼洼,坐车少说也得四五个小时。县城破破烂烂,四周都是茅草房,山陬海澨,偏处一隅,完全不是现在这种样子。
  陈明吉的曾祖父即是一代鸿儒、国学大师陈汉章先生。先生治学严谨,于文史哲无所不精,茅盾、范文澜、冯友兰、许德衡等文化名人都曾出其门下。他1909年出任京师大学堂教习,据日记记载,赴任时从象山到北平,水陆兼程,竟用了一个月时间。陈明吉说那又是另一时代了,与今天更不能同日而语。
  那么,未来呢?面对众人关切的目光,陈明吉一脸兴奋:大家已经看到,象山地处长三角经济区外沿,随着明年建成通车的象山港大桥与多条高速公路联网,象山将进一步融入宁波,接轨上海,连通杭州、温州,区位优势会得到更好的发挥。想想看,有了如此广阔的舞台,象山人能不精彩亮相,大显身手吗?
  一阵猛然爆发的掌声,传递出人们心底的共鸣:
  美丽的半岛,忙碌的半岛,活力四射的半岛,因忙碌而生动,而美丽,而前程无限!
  
  一往情深
  
  若不是亲临其境,我不会想到,在以办公大楼高端气派竟相攀比的当下,这个中国西部百强县的首脑机关,竟是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运筹帷幄,号令千军。
  宣传部四位副部长,挤在十多平米的一间房子里,四周摆满报刊文件、公用杂物,进出都须踮脚侧身,“动辄得咎”。
  民政局十多名干部,共用两个隔子间,为减少相互干扰,通常的办法是轮流下乡,轮流坐班。“也好。有利于深入基层,熟悉下情啊。”他们说。
  县人大副主任倒是单间,但除过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书柜,别无长物。“老同学来看我,觉得太寒碜,过后送来一把老板椅,但摆来摆去,哪能搁得下!只好原样搬走。”这位从民主党派上来的女干部显得挺开心。
  县委书记的官邸也好不到哪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对木质沙发,旧迹斑斑,尽显沧桑,说不清是几任书记使用过的旧物。
  县政府三层办公楼,看去像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工作人员说,下雨天从楼底过,得小心翼翼,说不准什么时候会从头顶掉下墙皮来。别靠墙。大家都知道。
  与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委、县政府政令畅通、一声喊到底的崇高威望。
  浙江锦江集团投资三百亿的大型综合项目,是县上引进的一只“金凤凰”,规模大,带动力强,辐射范围广。项目占地两千亩,仅十天时间完成了征地任务。企业投产两年来,当地没一人上访,且实现了“三无”:无纠纷,无围墙,无保安。这让集团领导大为惊叹:别的不说,最起码每年给我们省下五百人的保安费。
  同样,湛江华联集团的项目,从立项、审批、建设到解决用电、用水等问题,也是一路绿灯,做到“零障碍”,落户到投产,只用一个月时间,项目常年安排当地劳力二百多人,上交利税五百多万元。
  其身正,不令自行。
  正是依靠这种基于民众竭诚拥护的“权威性”,这个老区县在短短五年间就有效破解了山区扶贫脱困、群众持续增收以及住房、教育、医疗等“五大难题”。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财政收入达到十三亿,三十多万农民用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住上了新楼房,人均收入远远高于兄弟县。丧失劳动力,有特殊困难的,则享受低保政策。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群众,为了改善民生。必须对群众高度负责。要把‘群众’两个字写正写大,把‘民生’两个字写实写细。”
  “不要忘记农民;不要忘记贫困户;不要忘记失业者;不要忘记学生娃;不要忘记老干部。忘记,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
  这两段话,是县委领导在各种场合的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现已成为全体干部的口头禅。
  2008年10月14日,下乡检查工作的县委书记来到作登乡的陇穷村。这是一个完全封闭在大石山区深谷底部的瑶族村落,当地有民谣说,陇穷陇穷苦情多,推开房门就爬坡,九分石头一分地,能收几多收几多。说穷,真是“穷到了骨质”。面对荒凉破败的村容和乡亲们艰难困苦的诉说,年轻的书记眼睛潮湿了,他向乡亲们一再表示歉意,诚恳检讨,并承诺,父老乡亲的疾苦就是我们的疾苦,像陇穷这样的状况,必须,也一定会尽快改变!
  2008年10月20日,中央领导来县上调研,日程中列入了全县最贫困的陇穷村。有人担心山高路险,安全不好保证,提出要不要调整一下安排。县委书记说,领导下来,就是希望看到真实的一面,陇穷是穷,我们工作没做好,这没有什么好掩饰的。即使受批评,也好鞭策我们改进工作。掩饰,最终受害的是老百姓。调研安排不变,一切按原计划进行。
  三年后,当我们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绕过一座座奇峰峻岭,探望车窗外令人眩晕的巉岩深谷,以及偶尔见到的巴掌大的田块时,心下还在暗暗感叹,人的生存能力,何以竟然能如此地顽强!
  中央首长走进一家特困户,两层木板楼,六面透风,二楼脚底的缝隙中不时传出闷声的叫唤和浓重的畜粪味,能看到躺卧的猪崽牛羊,全家五口人,基本没什么收入,全靠男主人外出挣几个零钱。由于干旱少雨,村子里饮水极其困难,虽有一处用以储蓄雨水的水塘,但每年缺水四个多月,村民须翻过四座山到五公里外的龙须河挑水。看到这些,首长心情非常沉重,每到一处,都与同去的几级工作人员随时交换意见,商讨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长远之策,推心置腹,语重心长。
  “山区的根本出路在发展,希望在发展!”首长的讲话迅速传开,群情振奋。按照县委的部署,全县干部马不停蹄,奔赴扶贫攻坚第一线。在首长离开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一条通往陇穷近五公里的水泥路修成了,两个分别为五百立方和三百立方的储水池、一座电力抽水站开建了,随后又调拨资金,对村里的四十处危房进行改造,新修了小学综合楼、教师宿舍楼、卫生室、文化室,兴建了移动通讯基站和通村宽带网,一个与世隔绝的赤贫村,终于融入了飞速前进的现代社会。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村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一千三百多元。“做梦都想不到的变化”,点燃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和信心。
  就是这样,在这个县,凡涉及群众利益的大事,小事,难事,急事,都必须雷厉风行,抓紧去办,竭诚尽力,办好办实。这已是各级机关的共识和行为准则。
  当年的歌谣仍在传唱:红军干部好作风……
  离开陇穷时,我私下问兼职住村的县乡干部,工作这样辛苦,办公条件又差,大家会不会有怨言?回答说,不会!辛苦是辛苦,紧张是紧张,但人们都充满成就感,看到工作不断爬坡,老百姓一天天富起来,心里别提多痛快。
  而那位县人大女副主任的一席话,或许更能解开我的心结:
  在我们这里,只要想干事,会干事,都能干成事。县上对干部要求严,但也关心。县委多次提出,在干部使用上绝对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让能干人委屈,让出力人失望,特别是那些工作时间长的、家庭和个人困难多的、年龄老的、贡献大的、能力强前途好的,领导心里都有数,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她还向我说到与之共事多年的县委书记的若干“逸事”。
  这位年轻书记已在县委任职十年,2008年以四个满票当选县委委员、常委、书记和市党代表。这个人爱读书,善动脑,他从“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的古训得到启悟,在明代无极县令“公生明,廉生威”的官箴后面对了“清在心,廉在行”六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多年来严格自律,践行不爽。他常给同志们讲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穿双新鞋进城,中途遇雨,开始还小心地择地而行,后一步不慎踩进泥水里,由此便打起烂账,不复顾惜了。借以引导干部防微杜渐,清廉自守。而他在十年前莅任县长时的就职讲话至今为人们记得:在这个地方来工作,任何时候都要追求理想、坚定信念,都要勇于创新开拓、不避困难,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都要严以律己、不搞特殊。
  这个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以干部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奋发有为的业绩赢得老百姓信任、拥戴的地方,就是当年“百色起义”打响第一枪、建立右江工农民主政府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
  随处可以看到邓小平的题词:
  要用革命的事迹来教育我们的子孙万代:像我们前辈那样,像我们的先烈那样,永远当一个革命者,永远当一个为人民大众的集体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者,永远当一个共产主义者。
  
  责任编辑 赵晏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