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的金融合作初探 东北三省地图高清版

  [摘要]东北地区金融合作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东北三省的金融合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更多的开发资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十分必要。从当前东北地区的合作条件来看,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建设以沈阳为核心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区域金融市场等领域实施合作。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合作;金融环境;金融相关比率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071-03
  
  振兴东北,金融先行。受多种因素影响,东北地区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结合东北地区的现实状况,解除阻碍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的束缚,充分调动区域内外的金融资源,提高东北地区金融的运行效率,使之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东北三省的金融现状
  目前东北三省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区域金融体系,金融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受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东北地区体制转轨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金融发展也存在着严重问题。
  (一) 金融业资金总量不足,金融相关比率较低
  近年来,东北地区金融机构的各项存贷款业务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见表1),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2008年底,东北三省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4288.84亿元、21833.01亿元;占全国存、贷款的比例分别为7.35%和7.20%,上海、浙江和江苏合计各项存贷款占全国各项存、贷款的比分别为22.87%和25.40%,是东三省的3.11倍和3.53倍,东北地区的存、贷款额明显落后于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发达省市。存贷款差额也逐渐增大, 2001—2008年共增长了9倍多,资金外流现象很严重,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东北地区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无法为企业提供充足的直接融资来源。
  表12001—2008年东三省存贷款额及增长率
  单位:亿元
  年份存款余额存款余额
  增长率贷款余额贷款余额
  增长率存贷款差额200113711.4712347.751363.72200215653.8214.17%13479.989.17%2173.84200317931.914.55%15133.2012.26%2798.7200419996.9211.52%15749.994.08%4246.93200523095.8715.50%15431.48-2.02%7664.39200626405.5214.33%17405.6712.79%8999.85200728613.028.36%19454.6711.77%9158.35200834288.8419.84%21833.0112.23%12455.83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9》的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表22004—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
  “四极”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
  地区200420052006200720082008比
  2004提高东北三省2.462.252.222.061.99-19.11%长江三角洲2.842.652.512.352.32-18.31%珠江三角州2.882.702.592.492.45-14.93%环渤海地区3.533.513.563.393.39-3.97%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9》的有关数据整理而成。“四极”的划分采用了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德勇的划分方法,即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珠江三角洲包括广东(含深圳),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
  东北三省金融业的落后表现为金融相关比率较低(见表2)。从整体上来看,四个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的位次保持稳定,环渤海地区最高,珠江三角洲其次,长江三角洲第三,东北地区第四。从增长速度来看,四个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东北地区,达到了19.11%。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贝多广教授等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推导了金融相关比率的上界极值和收敛值,分别为2.5和1,并且总结出金融发展将依次经历金融增长、金融调整、金融稳定三个阶段,这间接地证明了戈德史密斯论断的合理性。总体上来看,这与我国的金融发展是基本相符的,现阶段经济增长“四极”的金融相关比率开始减速并出现反复震荡下降,这表明我国已经从金融增长阶段进入到金融调整阶段,“四极”中东北地区金融相关比率最低且下降幅度最大,这正好反映了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的落后状况。
  (二)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发育滞后
  东北地区的金融体系结构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是典型的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较少、结构规模偏小,证券、保险业刚刚起步,资本市场发育滞后。
  据统计,东北地区金融资产中的70%~80%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这一比重一般都低于70%,而在银行体系中也是四大国有银行占据垄断地位,《2006年东北金融运行报告》指出该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中,国有银行占55%~80%之间。一方面,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贷款,使企业负债率过高,利息负担过重,这增大了企业经营风险,也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资产,导致整个社会的信用风险增加;另一方面,金融资产集中于国有银行,市场竞争不充分,不利于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造。
  东北地区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目前尚无较大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从证券机构的分布格局来看,无论是发展层次、数量分布,还是资金、市场占有等综合实力,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都呈现出明显劣势。
  表3我国经济增长“四极”境内上市公司数(家)
  20042005200620072008东北三省120113113114115长江三角洲320325344387407珠江三角洲———188202环渤海地区———168173全国13771381143415501625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9》,2007年境内上市公司数包含23家退市公司。
  骆晓丽:东北三省的金融合作初探从股票市场来看,2004—2008东北地区境内上市公司数从120家降到115家,占全国比重从8.71%下降到7.08%,与其他“三极”相比差距较大,也不符合全国的趋势(见表3);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的股票市价总值很低,至2008年仅占全国股票市价总值的4.54%,而广州省(珠江三角洲)仅一省就占到9.74%,长江三角洲所占比重更大,为17.76%。可见,东北地区的上市规模和资产规模与东北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的地位极不相称。
  表4我国经济增长“四极”的股票市价总值单位:亿元
  20042005200620072008东北三省2604.791722.43383.6810093.85515.41长江三角洲10213.059221.7516333.457743.421550.41珠江三角洲———33009.4311823.41全国37055.5732430.2889403.89327140.89121366.44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9》
  从债券市场来看,虽然该地区可转换债券发行时间较早,融资额较大(现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26只可转债中只有3只来自东北地区),但是东北地区目前仍以国债为主要交易对象,企业债券市场融资额在资本市场总的融资中所占比重较小,在69只企业债券中,没有一只来自于东北地区。可见,东北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相当滞后。
  (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环境较差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大大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区域,这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难题。从经济总量上看,2000年东北三省GDP总和相当于广东省的1.02倍,2004年则仅相当于广东省的94.4%,2008年则仅相当于广东省的79.0%,这表明东北三省不仅在经济总量上与广州等发达省份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在日益扩大;从产业结构来看,东北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化格局,即一端是有机构成很低的农业,另一端是有机构成相当高的工业,第三产业不发达,新兴产业滞缓。这些都是阻碍东北地区金融业发展的障碍。
  另外,作为国家最先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金融环境差也是东北地区金融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一是信用环境不完善,存在巨额不良资产;二是经济主体市场化程度低,总体盈利水平不高;三是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不多,金融创新不够;四是执法效率明显低下。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为5.08%、4.90%和3.64%,在全国主要分地区排名中分别居第一位、第二位和第八位,东北地区金融环境较差可见一斑。
  二、东北三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战略目标,金融发展的扶持作用不容忽视。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东北的金融发展无论是量的扩张,还是在质的提高都明显滞后。因此,加强东北三省的金融合作势在必行。
  (一)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和资金管理体系大都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的,这种“区划壁垒”使得资金、技术、信息、客户、市场等各种金融资源被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行政区划范围之内,即使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互补互利也无法实现优化、高效的配置,这已经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合作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东北三省的金融合作领域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作形式也主要是以融资为主的基础形式的金融合作,实践证明目前的金融合作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东北三省必须进一步加强合作,扩大金融合作领域,创新金融合作形式,实现人力、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有序流动,真正建成区域协调的大交通、大物流、大市场。
  (二)推动东北三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大政方针。东北地区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因此应该以金融合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
  1.金融合作有助于缓解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资金约束
  现阶段,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需要资金和其他要素的大力投入。金融合作所包含的融资能力,可以带动外部资金,以及由资金带动起来的品牌、专利、技术、人才、创新制度等优势资源进入,与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相结合,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2.金融合作有助于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中资源配置的效率
  金融合作有助于进一步发挥资金的导向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在不同收益率投资主体之间有效分配,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投资收益和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间的优胜劣汰,实现各种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3.有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整合与产业集群的形成
  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兴产业中的优势企业能率先采用先进技术,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再加上优势企业本身对资本具有强大吸引力,这样可以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产业集聚。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合作带来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为企业成长提供必要的金融资源配置和重组机制,并且打破了部门、地区和国界的限制,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东北三省金融合作的发展和完善,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这将有助于优化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改变该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产出的经济结构,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使之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三)实现东北振兴,真正成为“第四增长极”的关键
  东北三省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撑,而强大的金融实力需要相邻省市金融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因此加强东北三省的区域金融合作是实现东北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索洛—米德模型,金融要素发展程度提高,能进一步推动国民收入的增加,使之产生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反过来,经济增长诱发不断的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发展,支撑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这样就形成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共生互长的良性循环,因此加强东北三省的金融合作能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实现东北振兴。
  三、促进东北三省金融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区域金融市场,为合作打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高效、有序、适度竞争的市场体系,是提高生产要素聚集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最根本的途径。因此,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是实现东北三省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和前提。
  结合东北三省的具体情况,东北地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可依托沪、粤、港发达的证券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扩大直接融资;二是可考虑组建区域性票据市场,扩大票据流通,也可以在资金相对充裕的辽宁省优先成立区域性的资金拆借市场,推动东北地区的票据流通;三是加快建立跨区域性封闭投资基金,对跨区域利益共享的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四是要通过票据业务合作平台、次级债券认购、银团贷款和信贷资产的互相买卖等业务合作,大力推动金融资本的跨区域优化配置。
  (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合作提供安全保障和服务
  优质高效的区域金融环境,是推动区域金融合作的基本前提,东北经济的振兴离不开良好的区域金融环境,所以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合作提供安全保障和服务。
  加强东北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要建立以地方政府为核心,以人民银行为主导,各商业银行共同参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信用维护体系,打造“东北金融安全区”。二是要通过企业、个人信用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在贷款决策、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互通有无和资源共享,打造一体化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三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和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活动,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应通力合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惩戒机制,逐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环境。
  (三)建设以沈阳为核心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
  实现东北三省的金融合作,需要一个能有效整合金融资源、实现资金快速聚集融通的区域金融中心。通过发挥区域金融中心“增长极”的作用,有效聚集和吸引区域内和区域外的资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因此,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是实现东北三省金融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上来看,沈阳具备成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首先沈阳处于东北亚腹地,向东俯视太平洋,背靠东北老工业基地,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其次沈阳市经济实力雄厚,200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359亿元,约占辽宁省的30%,东北三省的15%;第三沈阳市金融发展状况良好,截至2008年底,沈阳经济开发区内金融机构的存贷金额已占沈阳市金融机构存贷总额的55%,约占辽宁省总额的1/3和东北三省总额的1/6,再加上该地区股票市场活跃,证券交易额位居东北地区前列,金融发展实力位居东北首位。这是金融中心建设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沈阳是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理想选地。
  总体上来看,建设沈阳为核心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能辐射整个东北地区,使得东北三省构成一个相对完整、发达的金融辐射体系和网络,促进东北地区金融业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储蓄率提高和金融中介运作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东北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提高,最终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戈德史密斯著.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周朔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贝多广,黄为,李京哗.金融发展的金融相关比率分析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7).
  (责任编辑: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