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口岸物流发展现状]

  [摘要]新疆是一个边贸大省,口岸物流对促进新疆边境贸易规模扩大、口岸城镇化、边境民族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作用显著。从新疆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口岸物流发展水平等方面对新疆口岸物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明新疆口岸物流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以期为促进新疆口岸物流业快速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新疆;口岸物流;边境贸易;口岸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96-02
  
  
  
  
  新疆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我国面积最大、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近年来,随着新疆独特区位优势的发挥,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边境经贸合作,使得地处偏远的新疆加快人气和资金聚集,极大地活跃和带动了口岸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给新疆口岸物流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边境口岸物流的内涵界定
  边境口岸物流,指利用边境口岸的地缘区位优势,以境内外各种资源和要素相互流通交换为基础,以通过边境口岸进出境的货物为服务对象,集中于边境口岸及载体城市区域内,涵盖运输、存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保税、通关等多个环节的活动,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环节。边境口岸物流不仅具有一般的货物集散、保税仓储功能,而且还可以为出口加工、境外加工、境外营销、会议展览等提供相关的物流服务活动。
  
  二、新疆口岸物流发展现状
  (一)口岸开放情况
  新疆拥有一类口岸17个,其中陆路口岸15个、航空口岸2个(乌鲁木齐和喀什)。在15个陆路口岸中,对蒙古国4个、对哈萨克斯坦7个、对吉尔吉斯斯坦2个、对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各1个;目前尚有阿黑土别克、木扎尔特2个口岸没有正式开放,6个口岸为季节性开放,其余为常年开放。此外为了减轻口岸一线的压力,提高一类口岸的集散能力,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疆内对外开放了12个腹地转关运输货物查验监管点。
  (二)口岸物流发展迅速,口岸业务量持续增加
  
  从表1可以看出新疆口岸出入境人数、交通工具、进出口货物量和贸易额大体上保持了持续较快速度的增长。其中进出口货物量由2004年的1078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2093万吨,增长约1倍,而贸易额则由2004年的42.4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22.9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增速明显。但同时也看出,新疆口岸业务量在2008年达到最高峰,但在2009年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主要原因是:1.2008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经济低迷,新疆的对外贸易出现明显的下降,新疆口岸物流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2.在经历“七·五”事件之后,到新疆的国内外投资锐减,旅游业损失惨重,从而波及到了与其密切相关的口岸物流业;3.由于2009年中亚政局的动荡,使得中国从吉尔吉斯斯坦撤回全部人员,停止了一切商业活动,给新疆对外贸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截至2009年,新疆境内已建成兰新铁路西段和精伊霍两条口岸铁路;建成口岸输油管线一条,即中哈原油管线;建成口岸公路17条和两个通往中亚的航空口岸(喀什和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形成了以兰新铁路、精伊霍铁路、中哈原油管线、G045线、国道312线、314线、217线、216线为基本依托,向东北、西、西南方向放射的扇形口岸物流运输网络。目前,这一网络直接沟通了新疆除阿富汗、印度以外的毗邻国家的联系。
  (四)各个口岸发展成效显著,但发展层次极不均衡
  
  
  1.口岸基础设施配套不均衡。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水、电、暖、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能满足口岸管理、查验、出入境和生活的需要,而其他大部分口岸所处地区自然条件、人居环境恶劣,口岸基础设施仍然很不完善。
  2.发展规模不均衡。阿拉山口口岸是中国西部最大、也是惟一的铁路、公路和管道“三位一体”的口岸,2008年进出口货物1898.3万吨,占全区口岸过货量的90%以上,实现贸易额109.1亿美元,占全区口岸贸易额的44%。霍尔果斯口岸是新疆最大的公路口岸,2008年口岸进出口过货量64.7万吨,占全区口岸过货量的3%,实现贸易额17.1亿美元,占全区口岸贸易额的7%。伊尔克什坦和土尔尕特的口岸过货量分别占到全区的2%,实现贸易额分别占到全区贸易额的14%和19%。而其他口岸的过货量均不超过2%,贸易额均不超过4%,新疆各个口岸的发展规模极不均衡。
  3.发展阶段不均衡。新疆西南端的喀什地区已大致处于第二阶段即过境贸易兴盛的阶段,新疆西部沿边的伊犁州(霍尔果斯口岸)及博州(阿拉山口口岸)则处于由第二阶段过境贸易阶段向第三阶段出口加工阶段过渡阶段,出口加工贸易已经初显端倪,而新疆西部沿边北端的阿勒泰地区则仍然处于第一阶段即边贸经济阶段。
  (五)口岸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发展潜力尚需挖掘
  截至2007年10月,新疆共有国际道路货运企业61家,拥有车辆2142辆,吨位57077.5吨,企业平均拥有车辆35.11辆,企业平均拥有吨位874.96吨,从发展规模来看,新疆口岸物流业运输企业总数偏少,企业规模偏小,发展潜力有待挖掘。但同时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也很不均衡,仅乌鲁木齐的国际道路货运企业就有32家,占新疆国际道路货运企业总数的52.5%,拥有车辆1306辆,占新疆总数的61.0%,拥有吨位34893.2吨,占新疆的61.1%,其他地州的物流企业数量极少,规模也很小,发展水平更是不能完全满足各口岸的物流运输需求。而且企业种类偏重于货运代理企业,反映出新疆口岸物流产业链条尚不完整,企业发育不成熟。
  (六)口岸物流园区建设步伐亟待加快
  物流园区建设是国家《物流园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新疆绝大部分二类公路口岸物流园建设已初具规模,如华凌二类口岸、西域轻工业基地、火车头二类口岸、边疆宾馆二类口岸等均已建成物流园区;在一类口岸中,除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外,大部分一类口岸由于受区位、口岸发展规模等因素制约仍未建设口岸物流园。乌鲁木齐铁路国际物流园已初具雏形,但需要与铁路口岸建设相衔接。此外,物流园区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网结构、布局不合理,出疆通道不足;各地区物流园区发展不平衡,缺乏物流园区建设优惠政策;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专业化、大型骨干物流企业少,这些都制约了物流园区的发展。
  
  三、新疆大力发展口岸物流的有利条件
  (一)新疆与中亚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
  由于中亚及俄罗斯市场的轻工产品短缺,作为通向中亚及俄罗斯市场桥头堡的新疆,既可以将国内、区内的优质消费品、制造业的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向中亚及俄罗斯市场输入,也可以从中亚及俄罗斯进口国内、区内急需、紧缺的能源、原材料。
  (二)新疆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所处的重要战略位置
  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新疆口岸物流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内而言,新疆口岸依靠实力雄厚的国内市场资源;对外而言,新疆口岸物流辐射区域可达整个中亚、南亚、西亚、俄罗斯乃至东欧地区,并可远通大西洋、里海、黑海、波斯湾四大出海口。
  (三)发达的现代陆路交通运输体系使新疆成为中亚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
  截至2008年底,新疆公路总里程达89530公里,已建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国道干线为主骨架、围绕两大盆地、辐射地州市县乡和农牧团场、东联甘肃、青海、西接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北达蒙古国的干支线公路交通网络;已与5个周边国家开通75条直达国际道路客货运线路,占全国已开通国际道路运输线路的1/2以上,成为我国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最多、运营里程最长的省区。新疆铁路已建成以兰新线、南疆线和精伊霍铁路为主干的路网骨架,铁路营业里程达三千多公里,新疆境内主要油气管线总长度8423.47公里,年输油能力8154.3万~10436万吨,年输气能力150.5亿~223.5亿立方米,已成为我国油气管线最长的省区。新疆已初步形成集铁路、公路、民航、管道为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亚欧通讯光缆新疆境内段也已建成投产。
  
  (四)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为新疆口岸物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由于与新疆接壤的8个国家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或观察员国,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步伐逐步加快为新疆口岸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随着国家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在“十一五”期间对新疆确立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2010年5月新疆工作会议所确立的全面援疆工作的启动,中央对新疆发展的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3.中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移步伐,加工能力“西进”带来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新契机,也将促进新疆口岸物流的发展。
  新疆口岸物流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利条件,例如新疆加工工业不发达,物流源头发育不充分,这从根本上限制了新疆口岸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新疆口岸现代化水平低,缺乏专业化的物流中心和配送设施,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新疆大多数口岸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依托的城市发展水平不高,阻碍新疆口岸物流的快速发展。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利用优势促进新疆口岸物流业快速发展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永明.新疆陆路口岸经济发展与政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287-317.
  [2]刘晏良.新疆利用外资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05-223.
  [3]靳会新.发展口岸物流,促进口岸经济增长[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2):40-45.
  [4]李莉.新疆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6(2):88-89.
  [5]刘应元.面向现代国际贸易的国际物流运作标准与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3):43-44.
  (责任编辑:梁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