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弹琴退仲达》阅读】武侯弹琴退中达

  【前面的故事】   话说刘备伐吴失利,死于白帝城,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即位,史称后主。当时三国鼎立,相持不下。后来诸葛亮率兵七擒孟获,平定了南方之乱,认为北伐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了《出师表》,安排好各项事务,开始北伐。在曹军屡吃败仗、节节溃退之后,魏明帝曹睿起用司马懿为统帅,出关迎战蜀兵。司马懿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劲敌。他一出马就直指街亭,欲断蜀军的咽喉要路,绝其粮道。诸葛亮早已想到这点,派自告奋勇的马谡与王平等人把守街亭。不料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的空谈家,他的失误,几乎给蜀军带来灭顶之灾。不过,这才有了下面这出“武侯弹琴退仲达”的好戏。
  
  【原文欣赏】
  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孔明唤入,左右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左右问曰:“丞相何故失惊?”孔明曰:“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分付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翼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道服),戴纶巾(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麈,zhǔ,鹿一类的动物,尾巴可以做拂尘)。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轻拍)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
  (选自《三国演义》,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如果将小说中的虚构成分忽略不计,“武侯弹琴退仲达”这个回合,可谓战争史上十分精彩的一次大撤退。我们知道,进攻固然不易,撤退其实更难。一方往往会乘对手撤退之机,全力追击,使对手蒙受极大的损失。对世界近现代史有所了解的同学不妨回忆一下二战时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其场面是何等惨烈。然而,在聪明的军事家诸葛亮的运筹之下,撤军的部署却变成了一次精彩的才艺表演。“空城计”甚至成为京剧久演不衰的剧目,成为中国人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的故事。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也由此定格在亿万华人的心目中。
  “空城计”的魅力还在于这是两个聪明的统帅之间的斗智斗勇。你了解我,我更了解你。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在诸葛亮这里却变成了制胜的决定因素。如果换了司马昭作统帅,很难想象诸葛亮将如何应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空城计大概是演不成了。
  
  【相关链接】
  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有关唱段:
  [西皮二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兵往西行。一来是马谡无谋少才能,二来是将帅不和失街亭。你连得三城多侥幸,贪而无厌又夺我的西城。诸葛亮在敌楼把驾等,等候了司马到此谈谈心。西城的街道打扫净,预备着司马好屯兵。诸葛亮我并无有别的敬,早预备下羊羔美酒犒赏你的三军。既到此就该把城进,为什么犹疑不定、进退两难,为的是何情?我有琴童人两个,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
  
  “犹豫不定”的原因是事关重大,更兼对马谡也有不放心之处。不过一看图本就料定街亭有失,倒也显出孔明的过人智慧。
  
  先是对大势的估计,继而承担责任,然后迅速采取对策。
  写诸葛亮细致入微、周密精细的撤军部署。(姜维是诸葛亮新收的爱将,故撤退时先将其母送走。)
  司马懿用兵神速,也不是寻常之人。
  众官“尽皆失色”,正反衬出孔明的冷静机智。
  
  从容镇定,独具风采。
  从司马懿的眼中再写孔明风采。
  从“不信”到“大疑”再到退兵,司马懿用兵也够谨慎了。
  司马懿多谋,奈何诸葛亮对他的心思揣摸得更加透彻。论及知己知彼,诸葛亮当高出一筹。
  事过之后再从容讲述用兵之道。这正是小说家惯用的叙事策略。既保证了悬念的魅力,又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在孔明的安排下,军民有序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