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教育事业的诗歌 教育诗

  方娅的父亲是位作家。   在方娅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常给她买各种儿童文学书籍,其意是想培养女儿对文字的兴趣。   父亲希望女儿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作家。   但方娅并不买父亲的账,什么安徒生,伊索,格林都被方娅弃之一旁,令方娅感兴趣的倒是书中那一页页的插画。
  于是,方娅一有空闲,就拿着笔临摹书中的每一页插画。
  一天,方娅把一幅自己画的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画拿给父亲看。
  父亲看后甚惊,方娅还真的把师徒四人那“敢问路在何方”的味道在笔下给描绘了出来。
  这不得不叫父亲正目凝视方娅了。
  父亲也不得不认真发问方娅:“方娅,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
  只有七岁的方娅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爸爸,我要当画家!”
  父亲听后点点头,没再言语。
  从此,父亲就不加约束地任方娅的兴趣自由地发展。
  一晃儿,几年过去,方娅高中毕业,考入了一所艺术院校的动画设计专业。
  记得是在方娅大二那年的夏天,方娅暑假回家。父亲发现女儿有两个晚上都在电脑前敲到深夜。
  父亲还发现,女儿敲出的是一行行文字。
  之后的一天中午,女儿把父亲请到电脑前,说:“爸爸,我写了一篇小说,您给指点一下。”
  父亲用疑惑的眼神看了看方娅,然后坐在电脑前读起来。
  父亲一气呵成就把女儿的这篇一万多字的小说读完。
  读后,父亲再次震惊。凭感觉,第一次写小说的女儿出手不凡。
  父亲就把这篇小说拿到了省作协的《阳光文学》主编那里。
  不久,方娅的小说处女作就在《阳光文学》发表了。
  三个月后,女儿方娅再次看到父亲时,问父亲:“爸爸,我的那篇小说的稿费还没来呀?都三个多月了。”
  父亲听后,稍怔了一下,然后对女儿说:“看,我这一忙都忘了,稿费我早就领了回来。”
  说完,父亲从钱夹里掏出钱递给女儿,说:“给,稿费,五百元。”
  女儿接过钱,说:“呀!这么多,看来我还得继续写。”想了想,又把钱递给父亲说:“爸爸,这钱我不要了,您爱喝酒,就用这钱卖几瓶好酒吧,算我孝敬您了!”
  父亲把钱推了过来,说:“方娅,爸爸谢谢你的孝心,但是这钱我不能要,这是你的劳动,而且又是你的第一笔稿费。”
  方娅便不再推脱……
  转年,莺飞草绿的春天,方娅也许是因为那五百元稿费的动力,一口气写完了三部中篇小说交给了父亲。
  果然,方娅说:“爸爸,我想赚稿费,大学毕业后想开一个制作动画的公司。”
  父亲点点头后,就开始读女儿的小说。
  当父亲用了几个晚上,把女儿的小说读完之后,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即就把这三部小说分别投给了国内三家有影响的大型文学期刊。
  后来,这三部小说有两篇被发表,其中一篇《带着龟龟去流浪》是以头题发表的。
  再后来,《带着龟龟去流浪》被国内权威文学选刊转载,后又被评上该年度的中篇小说排行榜,引来文坛一阵震动,方娅也由此名声大噪。
  一次,方娅应邀参加省作协举办的文学创作座谈会。
  这次会议,方娅的父亲也来了,就坐在方娅的对面。
  发言时,《阳光文学》主编的话,让方娅从内心深处很真实地体验了对父亲的那一份感动。
  主编说:“方娅取得的创作成绩,是我省文学界的骄傲。方娅的处女作是在我们杂志发表的,但说来很惭愧,由于诸多原因,方娅这篇小说的稿费我们至今还欠着呢……”
  听此,方娅的心里一颤。
  方娅抬起头向父亲看去,父亲似孩子一样地迅速低下头。
  方娅一下恍然大悟。
  那一刻,方娅比任何时候都读懂了父亲。
  方娅的双眼潮湿了。
  方娅再抬头看父亲时,父亲正面对着她微笑。
  那笑容灿烂如花。
  
  名篇品读: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多少家长的美好愿望啊!为了实现这一夙愿,父母们含辛茹苦,费尽心机,而结果有时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原因之一是许多家长以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儿女,而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去思索一下儿女的心理。方娅的父亲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在于他培养出了一个作家,他的伟大在于他丝毫不约束女儿的天性。要画你就画吧,要写你就写吧,只是他没有放任自流,而是不遗余力地给予理解和支持。
  父亲不是诗人,而他的充满父爱的教育过程就是诗。
  “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用鲁迅的这两句诗来形容父亲的教育过程是再恰当不过了。不是吗?虽然题目是“教育诗”,而文中却没有一句教育的话语,方娅的父亲只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行动有时会比语言更有感染力”,明白了这一点,相信你会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无声”与有声这两把写作利器的最佳组合的。
  (李占民)
  责任编辑/木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