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缺失 别墅庭院景观设计说明

  摘要:在面临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缺失的情况下,根据语言学体系从政治、经济和外来因素等方面进行问题剖析,寻求症状之根源。运用语汇、语用和语法来构建景观的本土语言,从特定土地环境和当地生活方式中,发掘本土地域性的设计语汇,经过语法规则的组织后,形成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使人类和景观之间产生真实情感的对话。
  关键词:景观设计本土语言语汇语用语法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13-02
  1概述
  1.1景观和景观语言
  “景观”一词从地理学而来,可解释为人类对于风景、景致的认识和看法。它从最初的“自然地域综合体”逐渐演变为现如今广义泛指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景观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留下的烙印。它不仅包含地理学中的自然元素还涵盖人类活动与感知的含义。
  景观和其它艺术一样,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语言体系。“‘景观的语言’是所有生物的母语,早在人类学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故事以前,就在尝试着阅读自己所居住地方的景观。”①语言学则包含了词汇、语义、语法和语用等等学科,它研究语言词汇、句法和语言文本的意义和法则等。景观设计语言的词汇是指构成景观的要素,例如河流、树木、岩石、景观小品和地面铺装等。景观语言的语义在于表达词汇、段落和句章的规律性和内在涵义。语用学用来研究话语在一定真实语境下的意义。语言词汇按照规则组织排列就形成了语构即语法,例如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对景等景观法则。
  1.2景观本土语言
  “本土语言指的是由我们本身的特定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②景观的本土语言即为景观方言,在特定环境下的土地及土地空间语境中,景观语言的词汇、语用、语构与语义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地域性的景观。景观本土语言就如同话语方言一样,记录着属于地方的精神和价值,它的存在依赖于真实的场地,传承着地方的文化和情感。
  2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现状
  2.1景观设计本土语言的缺失
  从20世纪初开始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冲击下,中国城市发展过快从而导致了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缺失局面。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等流派涌入,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中出现了抄袭西方设计语汇的现象。同时,景观设计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继承陷入迷失,设计语言过于表面和肤浅。
  2.2景观语言的“用词不当”
  2.2.1西方景观设计语汇的照搬
  一方面把西方景观设计的表象语言词汇随意地照搬到中国来,难以计数的房地产楼盘以欧陆风格为噱头,寒冷地区的楼盘命名为夏威夷风情,小区内热带植被却难以生存。景观语言的“用词不当”使它所表达的语义难以沟通并且被“误读”,景观与土地失去了联系。国际主义大行其道抑制着中国本土语言的交谈、书写和思考,我们正面临着景观词汇运用的乏味而又无能为力的僵硬现状。
  2.2.2在本土文化中的迷失
  另一方面,中国景观设计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呈现平面化的趋势。将场地的地形、水体、土壤等自然词汇弃之不顾,对场地的文化历史掘地三尺,用中国老祖宗的“高贵”语言来强调景观平面的图形化,出现了众多的仿古建筑和景观,用传统、贵气、无病呻吟的景观词汇来传达当代平民化的景观,不足以体现本土语言的地域和时代特征。
  2.3忽视语境的景观语义表达
  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的语义不同,而语境又与语言发生的场地真实环境密不可分。“国际化”的西方景观语言在中国被抄袭使用,忽视了景观语言的语境。语义混乱和脱离语境的语用现象需要我们考量真实的、本土的语言环境。
   在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虽然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有着“用词不当”、“语义混乱”和“脱离语境”的问题,但是中国景观设计的本土特性难以磨灭。景观设计语言要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习惯并兼具本土识别性。
  3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发展的影响因素
  景观设计语言是一个用来传播信息的方式,它像文字语言般的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和情感,述说着这片土地特有的故事。古典园林中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私家园林用不同的词汇语义和语法规则阐述着各自的本土语言。而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发展至今是在社会政策、经济和外来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3.1社会政策因素
  建国初期以来,中国的景观设计受到了社会政策的巨大影响。政策的颁布使当时景观设计的表面化、标签化和政治化,导致中国当时的景观设计只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和俄国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与土地失去了联系。
  3.2经济因素
  同时经济带动了景观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设施进入到景观之中,不仅有碍景观的公共实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它的本土风貌,使景观语言的语义趋于商业化和庸俗化。“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主题公园是利用同一语汇不顾语境的滥用,没有体现景观语言的本土地域特性。
  3.3西方设计和思维的影响
  西方设计对于中国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大多数模仿的只是形式语言,不能一味地用西方的价值观来判断和构建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曾提出,西方人强调直线的进步论,而中国人总是推出新的理解角度,在概念建构上存在差异。由此,西方对于中国景观设计语言的影响不仅在语言词汇上,连同中国当代的语法和语义一并感染。
  4 景观本土语言的建构
  本土语言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母语,它是人们对于真实场地和真实空间的认识和感知。面对如今景观本土语言的缺失局面,如何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生存发展下去,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面临考验。本文从语言学出发,将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从语言词汇、语用和语法三方面进行建构。
  4.1景观设计本土语言的词汇
  词汇是景观设计语言的基本要素,而本土语言的词汇则是来源于真实的土地,所以构建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首先要正视被书写的原始场地。既是回溯到土地的原本意义,尊重和善待土地上所产生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却不需要人类太过浓重的书写痕迹,因此它的语言词汇是本土化的、大众化和生态化的。
  (1)本土化。本土语言体现的是我们与场地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交流。从特定土地环境和当地生活方式中,发掘本地乡土植物、本土情趣、本地材料等,构成地域性的语言语汇,再经过语法规则的组织后,形成有意义的形式与空间的景观语言。
  (2)大众化。景观语言要求我们用真挚的情感去对话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由普通的大众组成,平常而又真实。中国古代专供于皇室等上层阶级使用的代表“高贵”和“权利”的语义不适用于当代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效仿欧洲贵族的景观大轴线它的语义是代表尊贵和阶级的,并不适用于中国平民化的景观设计。同样我们也摒弃毫无内容的空话、假话和无病呻吟的虚假语言。大众化的语汇来自真实土地,不管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它都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居民关联着。
  (3)生态化。而从人与景观对话开始,人类在不懂自然语言的情况下对土地出现了野蛮地打断,造成的结果令人扼腕叹息。所以景观设计本土语言词汇应该在以“生态为本”的提示下进行书写。在创作地方景观的本土语言中能够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遵循本土的地域特性,维护场地本土的生态环境,用节能、健康的景观词汇来进行设计,避免无用、耗能的词汇出现。如今防洪驳岸逢河必建设水坝,用水泥砖石等耗能词汇代替自然的河道弯曲来消减洪水的破坏力,却是将自然平衡打破,出现了更多的危机。
  上海宝山节能环保园在景观设计中用尊重土地的本土词汇,忠实反映它的本土特性。它位于上海铁合金厂内,场地内残存的大量工业构架和厂房等作为原有的词汇被保留运用,它们诉说着与场地的密切联系。用这些原有工业化语汇结合新的功能要求形成新的本土语言,见证着彼时的工作与场景,利于景观本土词汇的转换,记载着往日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许。
  2.3忽视语境的景观语义表达
  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的语义不同,而语境又与语言发生的场地真实环境密不可分。“国际化”的西方景观语言在中国被抄袭使用,忽视了景观语言的语境。语义混乱和脱离语境的语用现象需要我们考量真实的、本土的语言环境。
   在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虽然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有着“用词不当”、“语义混乱”和“脱离语境”的问题,但是中国景观设计的本土特性难以磨灭。景观设计语言要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习惯并兼具本土识别性。
  3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发展的影响因素
  景观设计语言是一个用来传播信息的方式,它像文字语言般的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和情感,述说着这片土地特有的故事。古典园林中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私家园林用不同的词汇语义和语法规则阐述着各自的本土语言。而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发展至今是在社会政策、经济和外来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3.1社会政策因素
  建国初期以来,中国的景观设计受到了社会政策的巨大影响。政策的颁布使当时景观设计的表面化、标签化和政治化,导致中国当时的景观设计只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和俄国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与土地失去了联系。
  3.2经济因素
  同时经济带动了景观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设施进入到景观之中,不仅有碍景观的公共实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它的本土风貌,使景观语言的语义趋于商业化和庸俗化。“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主题公园是利用同一语汇不顾语境的滥用,没有体现景观语言的本土地域特性。
  3.3西方设计和思维的影响
  西方设计对于中国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大多数模仿的只是形式语言,不能一味地用西方的价值观来判断和构建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曾提出,西方人强调直线的进步论,而中国人总是推出新的理解角度,在概念建构上存在差异。由此,西方对于中国景观设计语言的影响不仅在语言词汇上,连同中国当代的语法和语义一并感染。
  4 景观本土语言的建构
  本土语言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母语,它是人们对于真实场地和真实空间的认识和感知。面对如今景观本土语言的缺失局面,如何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生存发展下去,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面临考验。本文从语言学出发,将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从语言词汇、语用和语法三方面进行建构。
  4.1景观设计本土语言的词汇
  词汇是景观设计语言的基本要素,而本土语言的词汇则是来源于真实的土地,所以构建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首先要正视被书写的原始场地。既是回溯到土地的原本意义,尊重和善待土地上所产生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却不需要人类太过浓重的书写痕迹,因此它的语言词汇是本土化的、大众化和生态化的。
  (1)本土化。本土语言体现的是我们与场地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交流。从特定土地环境和当地生活方式中,发掘本地乡土植物、本土情趣、本地材料等,构成地域性的语言语汇,再经过语法规则的组织后,形成有意义的形式与空间的景观语言。
  (2)大众化。景观语言要求我们用真挚的情感去对话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由普通的大众组成,平常而又真实。中国古代专供于皇室等上层阶级使用的代表“高贵”和“权利”的语义不适用于当代景观设计的本土语言。效仿欧洲贵族的景观大轴线它的语义是代表尊贵和阶级的,并不适用于中国平民化的景观设计。同样我们也摒弃毫无内容的空话、假话和无病呻吟的虚假语言。大众化的语汇来自真实土地,不管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它都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居民关联着。
  (3)生态化。而从人与景观对话开始,人类在不懂自然语言的情况下对土地出现了野蛮地打断,造成的结果令人扼腕叹息。所以景观设计本土语言词汇应该在以“生态为本”的提示下进行书写。在创作地方景观的本土语言中能够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遵循本土的地域特性,维护场地本土的生态环境,用节能、健康的景观词汇来进行设计,避免无用、耗能的词汇出现。如今防洪驳岸逢河必建设水坝,用水泥砖石等耗能词汇代替自然的河道弯曲来消减洪水的破坏力,却是将自然平衡打破,出现了更多的危机。
  上海宝山节能环保园在景观设计中用尊重土地的本土词汇,忠实反映它的本土特性。它位于上海铁合金厂内,场地内残存的大量工业构架和厂房等作为原有的词汇被保留运用,它们诉说着与场地的密切联系。用这些原有工业化语汇结合新的功能要求形成新的本土语言,见证着彼时的工作与场景,利于景观本土词汇的转换,记载着往日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许。
  4.2景观设计本土语言的语用
  在世界文化逐步同化的大语境中,中国当代景观设计语言受到“国际化”语言的牵引,偏离了本土语言轨道。景观本土语言的语用是探寻本土词汇在怎样的语境下有助于理解语义。
  王建平先生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③与词语相关的历史文脉、时间、情景、话语前提都是语境因素。因为语境制约着语义,所以忽视语境就无法准确辨别景观语言的语义。中国人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观,这是本土语言的语境。文化身份能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寻找到自我的属性,增强景观文本中阅读者之间的联系并且唤醒关于自身的本土定位,寻找到本土的“根”。在东西方的文化相互碰撞的语境下,对文化身份的认知能使具有某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找到维系景观本土语言的关键。因此,文化身份和价值观作为本土语言的语境有助于更完整的理解本土词汇的语义。
  4.3景观设计本土语言的语构
  语构即语法,是词汇与词汇之间的结构组织关系,景观的语法规则来自特定的环境中。中国的景观语言与西方不同,它注重的是传神和写意。因此景观本土词汇不能堆砌之后去理解,而是应该从本土的观念出发,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线条大小、比例关系和色彩搭配来构建景观本土语言的语法,例如,用明喻、暗喻、排比、拟物等手法来“传情达意”。同时修辞手法等语法规则应该以适应题旨的情景为第一准则,本土语言的语法规则一定要符合语境,不符合语境的语法只能使语义离题越来越远,造成词不达意的现象。草坪和广场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的景观设计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语言词汇,但是将广场和草坪按西方景观语法规则组织排列之后,它形成的语言文本在中国就显得不伦不类,脱离了本土的地域特性。
  深圳万科的第五园的总体设计是本土语言的表达。在景观方面,遵循“素”、“冷”、“幽”的原则,作为景观构筑物的墙体词汇始终控制在“黑白灰”这三种中国传统民居外观色彩之中;针对广东地区的炎热天气将冷巷、漏窗等经过组织排列后,达到通风采光的目的;用障景、对景等传统景观语法来丰富空间层次表达意境的悠远。
  5结语
  追溯到建国之初虽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景观设计发展的脚步却未因此停下。景观的本土语言是对真实场地的一种描述,地域特性不可弃之不顾。它不是单一的,是与全球化、现代化共生多元存在的。本土的词汇、语用和语法承载着景观设计本土语言的构建,它表达的是大众化、地方化和生态化的话语习惯和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历史文化都来源于土地,延续这种土地承载的本土语言是景观设计的不竭源泉。
  注释:
  ①卜著华,孙科峰.景观的语言[J].中国园林,2003,(11).
  ②喻杨.平面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J].科技与出版,2006,(1).
  ③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M].求实出版社,1989.
  
  参考文献:
  [1]庞伟.方言景观——重新发现大地[J].城市环境设计,2007,(06).
  [2]翟松桥.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J].艺术研究,2007,(01).
  [3]王牧.景观建筑设计中的形式语言与语境——对地域性形式语言的探究[J].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2006,(04).
  [4]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陈慎任.设计形态语义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