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产业化;人文教育;教育管理;文化传统教育;人文精神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有关部门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偏“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受教育产业化倾向影响较大,人文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有所欠缺。为此,必须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氛围,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以搞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3-0024-05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传承人类文化、优化人力资本、倍增生产绩效和定向、设计、规划社会的发展之功能〔1~2〕。因此,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除保留14所综合性大学外,其他高校均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了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随着大学教育向专业化、科学化的演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渐趋式微从而被边缘化。1958年“大跃进”后,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政治同构化程度不断加深,政治化倾向十分明显。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等教育经过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开始逐步走上正轨。但是,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教育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边缘化”现状,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1992年,我国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组建了一批新的综合性和多科性大学,改变了以往高等院校单科性院校过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弊端。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化,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体制、结构、规模、质量、效益上都呈现出新的面貌。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推进,人们发现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依赖自然科学,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当今一些行业和管理部门的领导者或中坚力量,他们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显著成绩。我们从近年来省部级及以上领导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背景就可见一斑。
   1.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人才培养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目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高素质人才。1995~2004年,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具体各层次的毕业生人数详见表1。
  2.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1997~2004年,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绩斐然,科研课题、科研经费、参与科研人员以及鉴定成果等指标都有大幅增加(见表2)。据统计,“十五”期间,高校共出版著作达11万部,比“九五”期间增长53%;发表论文107万多篇,增长71%;
  科研经费达52亿,其中政府投入21亿,比“九五”期间增长5.5倍。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约2800次,比“九五”期间增长2.4倍;参加国际会议10万多人次,增长2.5倍;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1.3万多篇,增长1.6倍;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项目有2600多个,增长1.8倍〔4〕。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高校人文社科领域共出版著作约15万部;发表论文约150万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约2万篇〔4〕。由此可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社会服务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社会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并把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应用于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中,用于解决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成为了党和政府进行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据2006年2月15日《光明日报》报道,“十五”期间,在27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座中,就有17次22位高校教师参与了主讲〔5〕。目前,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已占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五分之四以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为中央和地方的重大决策、制定法律法规等提供咨询服务,且成效显著。据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高校‘十五’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巡礼”介绍,清华大学的《国情报告》自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领导人批件61个,批示89次,其中副总理以上领导重要批示50多次。中山大学完成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现已成为我国第一部规范政务公开的地方性法规,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北京师范大学的《2003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在为我国争取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等等。因此,可以说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成果,具体数据见表3。
  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作用明显。但是,与世界不断变化的形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相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指导和管理不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自然科学教育的发展较为重视,对与其相应的科技领域的发展进行了认真规划。相对而言,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的关注就显得不够,对其指导和管理不力,缺乏认真的规划。加之,某些管理部门只重视自然科学教育等“硬”科学研究,而较少真正认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软科学研究。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颁布,教育部启动实施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面繁荣。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指出,“立足创新,提高质量”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旋律。此后,国家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日益重视。
   2.教育产业化思想倾向的出现
   教育产业的理念大致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中,教育产业化的思想倾向开始出现。其支持者强调教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产业的发展是无可争辩的基本现实。一些高校实行“一校两制”,开办“二级学院”,利用学校品牌,降低课业要求,提高文凭“售价”,并根据专业就业率对学科专业实行“一刀切”的招生的末位淘汰制等等,致使教育行为扭曲,教育腐败现象丛生〔6〕。
   事实上,高等教育特别是其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性质更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在市场环境中,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如历史、哲学等很难完全产业化、市场化,因此,要避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产业化趋向。
   3.人文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有所欠缺
   近年来,高等教育较多强调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的培育,而忽略了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方面的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同等重要,二者不可或缺。而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需的修养与责任,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致力于发扬光大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
   另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4〕。比如,教育内容应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以反映社会发展,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应做出有力的回答;且研究主题应逐步走出纯理论的研究范式,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国内社会需求和政府的需要开展实证性和运作性的研究,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对策;研究主题应更具前瞻性,更加关注人文关怀和人文价值问题,应考察人与自然、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发展关系和协调互动规律,以促进人类文明的持续、协调、全面发展。
   三、对策建议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观念认为,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不可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此类学科的毕业生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并不显著。而C.Allen通过研究和统计分析指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毕业生能找到报酬丰厚的工作,而且在事业上拥有令人羡慕的晋升机会和加薪机会,因此,在崛起的全球化经济中,人们高度看重的是创造性思维、教学和管理技能的价值,而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在这方面确实比其他学科的毕业生更具优势〔7〕。
   然而,在我国,因目前工程技术研究项目实现商业化、企业化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学工科的毕业生就比较容易就业,而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加之,现在许多高校又存在有两种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的现象:(1)教育产业化甚至商业化倾向明显;(2)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实行学科专业的末位淘汰制。而这两种做法的危害是很严重的:(1)如果高等教育都搞成收费教育,高等教育都实行产业化的话,今后,我们靠什么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靠什么去建设和谐校园呢?(2)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背景下,不管是工科、理科还是文科,如果不加任何区分地对所有专业都按照就业率实行末位淘汰制或限制招生,那么,今后学科专业的发展就很难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了。
   在市场逻辑支配竞争的社会中,如果高等教育真的实现产业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特别是人文科学教育如何生存?大学办学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像一般企业一样只依据市场理论来解决吗?若是,大学人文科学必然衰退,社会科学后劲必然缺乏。因此,必须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摒弃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思想倾向,保证对学校发展所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师资人才配备和良好的实验环境,而不是搞什么就业末位淘汰。在当今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时代里,美国的哲学专业在一些大学里还颇受欢迎。其原因在于,学生们认为哲学课能够教人批判性地思维,在哲学课堂上可以学到对其未来事业发展有所帮助的实用的技巧〔8〕。这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中经常用“有用与否”的标准去衡量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价值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2.营造全社会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氛围
   从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日益成为推动知识进步,进而推动整个现代经济的主导性因素。知识经济决不仅仅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进步,也是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交往”的进步;不仅仅是使自然科学的知识转化为信息化技术,进而成为经济性资源,更重要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成为可交易的产品。在这种产品中,自然科学技术可能只是一种“载体”,而我们所面临的是知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人文化。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发展科学,从“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虽然国家没有指明此“科学”就是自然科学,但在实践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仅仅是指自然科学。因此,从社会现实来看,表现为对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的普遍重视和对人文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相对忽略。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在国家经济转型和管理转型中日益重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和人文社会科学家的作用。在现任省部级以上领导中,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背景的官员比重大增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后的省级领导文科知识背景的越来越多。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管理的复杂化,国家对具有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的人员的需求也会日益上升。
   尽管如此,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社会商业行为中规范化、法制化意识不强,存在较多的“不缺当官的”、“不相信法律、律师,相信关系”等现象,造成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人文社会科学不受重视的情况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仍然残存。因此,还需要加强社会的舆论引导,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热爱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认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良好氛围。
   3.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
   大学生素质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即专业素质(或业务素质)与综合素质〔9〕。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应该既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人的精神及品德方面)。因此,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乃是理工科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培养文科大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乃是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当代教育共同目标的两个方面。
   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都大力提倡“通才教育”,而且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也出现了学科设置综合化和课程设置综合化的通才教育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加强文理专业知识渗透,即对文科学生开设部分自然科学课程,而对理科学生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育,以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
   4.搞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以起到倍增经济绩效的作用。因此,应该继续推进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狠抓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科建设。要搞好学科整合与优化,统筹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和自然科学类学科的发展和规划,必要时应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方面适当倾斜。
   同时,对于理工科院校,要改变那种单学科或工科思维的发展模式,推行提高工程师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改革,加强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让学生不光要知道“会不会去做”、“值不值得做”,还要知道那些事“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10〕。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具有人文情怀。
  注释:
  ①表1、2、3所有数据的取值均从1987~2005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相应数据中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吴鹏森,房列曙.人文社会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3-27.
  〔2〕王永杰.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特征及其功能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5-108.
  〔3〕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26-233.
  〔4〕教育部.立足创新 提高质量 继往开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十一五”成就巡礼〔N〕.光明日报,20110228(10).
  〔5〕朱振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绩显著〔N〕.光明日报,20060215(1).
  〔6〕杨东平.教育产业化争议辨析〔N〕.南方周末,20041013(2).
  〔7〕李立国,石邦宏.美国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59-64.
  〔8〕郭英剑.哲学何以成了热门专业〔N〕.科学时报,20080429(3).
  〔9〕龚 放.试论大学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7,(11):14-20.
  〔10〕路甬祥,王沛民.工业创新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1996,(3):4-8.
  (责任编辑:舒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