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中国的经验数据】 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摘要: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会计倍受指责,认为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诱发的顺周期效应是危机原罪。我国会计准则正处于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时代,2007年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本文关注其顺周期效应在我国金融制度背景的表现。以我国上市金融企业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也存在顺周期效应,并对缓解和克服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 顺周期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一、引言
  2007年次贷危机拉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序幕。华尔街众多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如美林证券、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企业损失巨大。美国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认为FAS157要求金融产品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其引发的顺周期效应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危机市场环境中,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将“顺周期效应”定义为: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并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不稳定的一种相互强化机制。当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表现为资产价格往往会呈现非理性上涨,此时若采用公允价值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将使得银行在其利润表中确认可观的利润或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估值利得,必将增加账面利润,企业管理层因为资本基础的强化和报酬增加的利益驱动去购买更多的金融资产,促使资产泡沫化日趋严重化。而当经济进入衰退发展时期,非理性暴跌成为资产泡沫破裂的标志之一,银行将不得不在其资产负债表按公允价值确认估值损失或在损益表确认大量的账面损失,这些估值损失将会冲击银行的资本基础和管理者薪酬,刺激管理层抛售金融资产,导致恶性循环:金融产品交易价格下跌――金融产品资产计提资产减值――金融机构按照监管要求核减资本金――为达到资本金要求抛售金融资产――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更糟糕的是遵循现有会计准则,下跌后的资产价格又成为新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基础。如此反复,金融资产价格将形成螺旋式下跌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市场恐慌,在投资者心理中产生千禧桥效应,促使他们不惜代价地抛售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最终导致资本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这进一步加剧金融资产的价格一路下跌,使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这无疑为本就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出现整个经济系统陷入崩溃边缘的严重后果。由于理论界证明公允价值会计有顺周期的传染效应,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写信呼吁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国会提交了长达211页的报告《SEC Report to Congress 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反对废除公允价值会计,并提出涉及金融资产减值需要重新设计等8项改进措施。时隔一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简化了现行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的会计处理。随着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不断深入,2007年我国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对于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不久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是否也会产生顺周期效应呢?因此在后时代金融危机时代,需要充分估计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整个金融系统的应用及其前景,以期公允价值实施的风险与成本最小化。本文将以我国上市金融企业的经验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阐述这一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公允价值会计与顺周期效应的关系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欧美成熟市场。虽然国内也有一些研究,但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鲜有在实证方面的研究。次贷危机爆发前,有关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代表性研究主要包括巴斯(Barth,2004)和欧洲央行(ECB,2004)。Barth(2004)的研究指出,固有波动属于真实的经济波动,财务报表应给予客观反映,准则制定机构应当采取扩大公允价值使用范围等方式,尽可能降低财务报表中来源于混合计量和估计误差波动导致的不可取波动。与巴斯的主张相反,欧洲央行(ECB)则对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持怀疑态度,欧洲央行在题为《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稳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扩大公允价值的使用将进一步加剧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波动,进而降低银行应对不利经济环境的能力;同时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将加剧银行信贷政策的顺周期效应。Hodder,Hopkins和Wahlen(2003)以206家美国银行在1995年至2000年的财务报告为样本,计算了净收益、综合收益和全面的公允价值收益这三种替代收益指标的波动程度。发现全面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将会向资本市场传递了增量的风险因素;能更全面反映银行的内在风险,且与资本市场在对银行股票定价所需考虑的风险拥有更高的相关度。在金融危机期间和金融危机后也有一些研究成果。欧洲中央银行(2004)和IMF(2008)采用模拟的方法,分别假定在市场繁荣和低迷时,央行提高或降低利率等不同的外生冲击对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机构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制度会使外生的冲击波放大。而Allen和Carletti(2008)构建了一个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不完美的金融系统,通过建立模型运用最优化的方法发现,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可能会使危机在银行部门和保险部门之间传染。Plantin等(2008)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制度由于运用的是现行的交易价格,导致了内生的价格波动,放大了资产价格的波动。Amel-Zadeh, Amir and Meeks, G.(2010)从四个诱因出发,分析诺森罗克银行和雷曼兄弟破产案是由于其偿付能力不足诱发的,而非公允价值计量。实证研究也证明公允价值会计对资产负债表并无顺周期和市场外部性效益。针对批评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消耗银行监管资本导致经济危机的指责,Badertscher等(2010)认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在银行中并不占重要比例,经济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损失并不会促使银行出售其银行账户资产。
  (二)国内文献 国内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主要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夏成才(2007)认为会计计量追求的根本目标应为“近似的正确”而非“精确的错误”,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允价值是可靠的。王守海、孙文刚(2009)研究了基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允价值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于永生(2009)论述了顺周期效应的根源在于财务报告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关联性和次贷产品的复杂性,并论证了“将扩大公允价值应用确定为金融工具会计长期目标”的正确性。刘思淼(2009)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顺周期效应的影响以及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我国应用的监管启示。黄世忠(2009)论述了公允价值会计诱发顺周期效应的机理和传导机制,并对准则制定部门和监管部门提出的缓解顺周期效应的应对策略进行评述。综上所述,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导致顺周期效应已经成为共识,且其所带来的顺周期效应及其所引起的系统风险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自金融危机爆发才刚刚起步,且基本上采用定性分析,缺乏大样本的经验证据。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影响较大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等项目。金融行业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程度最深、范围最广和最为成熟的,而第一分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波动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利润。因此,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上市金融企业2007年至2009年为研究样本。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共有31家上市金融企业,其中保险业5家公司,证券投资业12家公司,银行业14家公司。本文整理了季度财务报表数据。数据均来自和讯宏观数据库(http://mac.省略)、瑞思数据库、国泰安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省略)。
  (二)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本文建立了如下回归模型:
  Yit =αit+?茁itXit+?滋it(其中:i=1,2…9, t=1,2…12)
  相关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结果见(图1)至(图5)所示。第一,金融资产的描述性统计。金融企业在2007年中期的时候,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都大幅减少,一方面是由于次贷危机爆发,金融机构抛售其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 另一方面,这两类金融资产的价格也在不断下跌,所持有的资产在不断缩水。从(图1)的趋势,也可以看出金融企业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情有独钟,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资产持有量则比较平稳,没有太大的波动,自2007年第三季度之后,就开始逐渐减持。一方面,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致使利润波动放大,管理层缺乏对外披露信息的动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无需担心产生上述问题,最终导致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资产的总和都不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1/6。第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三类资产统计。如(图2)所示,以保险业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3类资产的占总资产的比例最高,且比例稳定在25%,波动不大。证券业的比例次之,银行业最低。这主要是由于保险业的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对其依赖程度最高。经过了3年,银行业从占总资产比例12.7%降到了7.3%,有不断下降趋势,银行业本身资产基数庞大,比例较小。而保险业的持有比例则是在不断地波动,但从整体上看,有不断增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3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的趋势。第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额统计。(图3)以明显的波幅展示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总额变化趋势,从2007年第三季度的收益最高点,一路减少,一直到2008年第三季度到达最低点,在2009年下半年又重回收益线上,这与金融危机从2007年开始,2008年恶化,2009年回暖的经济趋势吻合。第四,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比重。如(图4)所示,2008年底第3季度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净利润都是为负值,因此,其比值变成正值,应该修正为负的,其波幅的尖峰应该朝下。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行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当年公司净利润比例区别较大,其中以保险业为甚,其波动最大,在2008年年底的时候亏损最为严重,是当年净利润的7倍之多。显然,保险业对于经济形势的敏感程度最高,俨然成了金融危机的损失最为惨重的重灾区。而银行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例波动幅度不超过7%,较为稳定,可以看出对于银行业的影响不是很大。而证券业要相对大一些,介于前面二者之间。第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值统计。(图5)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上证指数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变化趋势之间的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二者之间的具体的相关性有待模型的进一步检验。
  (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样本是静态面板数据,因此不考虑滞后影响。时间上的差异体现在截距项上,因此只需关注截面上的差异。如(表2)所示,ADF检验的结果显示,原模型是平稳的,进行下一步的协整检验。如(表3)所示,我国上证指数和各个变量的面板数据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各个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进入下一步,对模型进行回归。
  (三)F检验和Hausman检验用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通常有3种。即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选择方法上,经常采用 F 检验决定选用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然后用 Hausman 检验确定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通过计算下面三个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1,S2,S3及其自由度来确定F值。
  F2= ((S2-S1)/261)/(S1/90) >F0.05(261,90)=1.346
  F1= ((S3-S1)/232)/(S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