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一首讽宦官:寒食这首古诗

  春秋时期,晋惠公听信谗言,欲加害大公子重耳。大臣介之推知道后,保护重耳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还帮助他回晋国做了国君。重耳把流亡时期跟随他的都封赏了,惟独忘了介之推。等他猛然想起,去请介之推时,介之推已远走他乡,背着老母进了绵山。重耳派人搜山未果,就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要介之推自己走出来。可是整整烧了三天,仍不见介之推出来;进山寻找,才发现介之推背着老母,依偎在一棵大树下死去了。重耳十分感动,将介之推和他的老母安葬于烧焦的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名为“寒食”,以后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这个习俗也就一直传下来了。
  百姓都遵从了,可是,皇帝却在这一天把点燃的蜡烛赐给宠爱的宦官。(东汉桓帝一天就封了五名宦官为侯,这“五侯”自然也就成了宦官的代称了。)宠爱宦官,朝政焉得不乱?于是,就出现了下面这首讽刺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王侯家。
  春城花“飞”,御柳“斜”飘,已经暗寓了宦官的轻薄之态。蜡烛来自宫中,宠幸自不待言。唐代宦官之盛,亦不下东汉。借汉讽唐,更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手法。讽刺的矛头指向已经很清楚了。
  但是,这首诗不仅没有给韩翊带来麻烦,反而使他得了官。他本来官场失意,只应了一个幕吏的差事。那时,制诰(起草诏书)的职俭缺人。中书大人两次推荐的人,唐德宗都不批准。中书要皇帝自己选人,皇帝就写了“韩翊”。恰好江淮刺史也是这个名字,中书就问到底是哪一个。皇帝就批了这首诗,下面写道:“给这个韩翊。”为什么?也许皇帝都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吧?
  四川省新津西顺河街150号(61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