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记情篇】 乡村乱情第十二部第三章

  第三章记情篇      真情导语   有的同学在写日记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日久天长,越写越乏味,越写越无趣,最后把写日记变成了一种无形的精神负担。
  要知道生活是平淡的,甚至是枯燥的,但你如能仔细观察,悉心感受就会发觉,五彩缤纷的世界就是在这平淡中诞生的。生命的长河可以没有风啸浪吼,但不能没有细小的涟漪。著名作家赵丽宏说过,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根情感之弦,它会不时被生活中的动人景象拨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真实生动地记录下心头之弦的颤动,就是成功的。同学们,坚持写日记能捕捉每天生活中的浪花,使心灵敏感,情感细腻。仔细品味人生,你心湖的涟漪就会荡漾起来。用你的真情渗透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人事物景,选择适宜的角度,运用恰当的语言将真情外显,那么,你就能“手持彩练当空舞”了。
  
  例文精批
  日记三则
  内蒙古_赵泽华
  9月19日 星期二多云
  寻解
  温暖的太阳,
  为何看不到你灿烂的脸庞?
  激情的火焰,
  为何看不到你炙热的心房?
  澎湃的海洋,
  为何看不到你汹涌的波浪?
  哦!娇弱的小草,
  你是否知道,
  心灵为何如浮萍在飘……
  
  11月9日星期四晴
  寻找宁静
  古人说,宁静方能致远。在宁静中享有一刻清幽,是何等的超然啊!
  四下里尽是喧闹,心也跟着躁动了,甚至连我心爱的书籍也无法使我平静。烦躁的我就如一头发疯的狮子,四处乱撞,乱抓,企图找到一个可以使我安静的地方,哪怕仅仅只是一小块立足之地。我试图站在阳台上,望着清冷的弯月来得到片刻的宁静,但那远处闪烁着的飞机搅乱了平静的天空……
  一个人独行在操场上,月光忽而从叶片的缝隙中洒下来,还真有些“明月松间照”的意味,但添了浓重的愁绪。深秋中,叶子在黯然中随风枯卷而下,簌簌的,月光穿梭于叶隙中,惨淡铺满了叶身,甚至叶子的纹脉,仿佛是饱经沧桑的老人的脸,“沟壑”交错,原本的枯叶上染了层浅薄的霜。
  心头忽而一震:为什么烦躁到如此地步呢?且让那烦躁被今晚的月光封冻吧。这样或许会换得到深秋中一缕宁静。
  
  12月20日星期三晴
  星星
  远方天空的星星啊,
  为什么?
  你站在喧嚣之外?
  你眨眨眼俯望我,
  我眨眨眼,
  ――仰望你
  
  运用象征手法,向太阳、火焰、海洋这三个积极的意象询问,表达内心的迷茫无助。以诗歌的形式成文,新颖别致。
  观察细致,抓住形、声、光、色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内心与外部环境,希望与现实,动与静,都产生了矛盾与反差。
  描写细腻,语言优美蕴藉,富有诗意之美与哲思之美。
  以景物渲染心情,借外物寄托情思,手法高妙。
  “站在喧嚣外”用得好。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人与物似有心意相通,赋予星星灵性,写星星的调皮,仿佛说:“你猜呢?”给人留下很大的联想的空间。
  (指导老师/魏晓)
  
  真情感言
  这几则日记由诗歌和散文构成,抒情性强,意象鲜明,语言灵秀,有音韵美和意境美,别有情致。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以“我”为主,向内主情。从内容上看,抒写真实的自我,充满对自然的关注,对自由的追求,对自我的审视。写“我”内心的迷茫、烦躁、孤独,也写情绪在外物的影响下的波动过程,自我观照之后的调节,整体来看又是积极而向上的。这其实正是青春期的高中生借助日记这种形式的自我人格塑造和语文能力的自我锻炼。
  2.观察细致,虚实结合。实,指现实生活中人、事、景、物等真实的客观外物;虚,是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因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或情绪反应,这种情感源于天生,最贵“自然”。能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眼前的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并赋予其主观情感的色彩,使太阳、小草、月色、星星等意象具有了生命力,人与自然对话,显得和谐、静美、灵动。
  3.以小见大,情致为文。从小处着眼,将自我融入身边的真实环境,“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描写的是个人的眼界,领悟的是人生的哲理。既有个人的性情,又有普遍的认识,动人之处亦醒人。(麦子)
  
  佳作展评
  
  日记二则
  安徽_施雨
  
  小时侯,家是一只摇篮,摇篮里装满了一家人的祝福。
  长大后,家是一个回收站,回收着所有的焦虑和不安。
  再后来,家是一杯热牛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冒着腾腾热气,与灯旁的我相伴。
  而现在,家是一根电话线,这一头系着我的思念,那一头连着家人的殷殷期盼。
  2003年8月16日晴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
  妈妈上夜班,家就在妈妈工作的医院的旁边,于是等妈妈成了我每晚的必修课。
  夜很深,很静;风声很弱,却很清晰;水流很缓,也很恬静。我趴在窗口,望着家门口淌过的小溪,溪水在月光下粼粼一片。
  不一会儿,我便望出了神,那溪面浮现出种种幻影――
  早晨。准点的闹钟把我叫醒。穿衣,套鞋,刷牙,洗脸,一切匆匆搞定。奔到厨房,只见餐桌上放着热气腾腾的稀饭和肉包 ――妈妈已上班去了。走近后,看到桌上附着一张纸条:别忘了你的红领巾!
  中午。“妈妈,我回来了。”我一路小跑回家,却发现家中空无一人,依旧见一张纸条:女儿,妈妈要开会,中午不回来了。饭菜已帮你热好,在锅里――拿的时候小心烫!
  晚上……
  想着想着,阵阵清晰熟悉的脚步声近了,近了。“啊,妈妈,您回来了!”“好女儿,快睡吧!”妈妈的声音有些疲惫却依旧充满关爱。
  2010年9月16日晴
  “女儿,你什么时候回家啊?”
  长大了的我振动着翅膀远远飞翔,只留下家里一缕淡淡的橘黄色的灯光。
  我来到外地读书,可家人对我的关心依然不减,思念也随着距离的渐远而拉长。
  “女儿,你什么时候回家啊?”
  “不知道,学校还没有通知放假呢!”
  “那妈妈来看你吧,想吃什么?有什么让妈妈带来的吗?”
  “随便吧!妈妈,火车上人多,你小心点。”
  ……
  这些言语就这样不断重复着,从春到冬,又从冬到春。
  我已无法说出“家”的具体概念,但它的身影却日渐清晰,因为它已经深入我心。
  我不敢说“家”是什么,我怕我说了,无法准确地表达它,反而缩小了它的含义。
  但我知道“回家”是什么。儿时的我希望妈妈“回家”,现在的我被妈妈“回家”的期盼守护着。我们是两代人,却有着同样的愿望――回家――回到自己牵挂的人的身边,回到牵挂自己的人的身边。
  于是,我要放歌,唱一曲归歌。
  家园归歌,归歌家园。
  (指导老师/昌献杰)
  
  真情感言
  一位作家说过:“一堆乱石出现在巍峨的大山上,丝毫不影响山的壮观;但如果出现在假山上,就大煞风景了!”其实,我们平时练习的都是短小的文章,我们更需要掌握把文章写小、写细的本领。本文给我们带来了两点启迪:
  一是叙事文完全可以选择细小的生活片段加以组材。本文写了母亲精心呵护“我”的多个细节,叙写真切,细腻感人。这样写更加贴近生活,值得提倡。
  二是叙事文要善于把某种感受采用放大化或慢节奏的方法来叙述,使之细致入微,这样更能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进而引起共鸣。例如,本文开头部分对“家”的感受的描述,实现了细腻的最大化,使文章一开篇就有先声夺人的磅礴气势。 (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