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保增长的经济学视角研究_传媒经济学考研学校

  [摘要]实践证明了扩大内需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性,扩大内需是解决消费能力不足及产能过剩的有效手段,是解决国内外经济矛盾的有效措施。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应看到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却无力消费,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使产出和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造成了我国内需不足。通过两个经济模式来分析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现政策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构建合理的分配和保障机制,缺乏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应加强物流业的发展及重点解决行业垄断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扩大内需政策。
  [关键词]扩大内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04-03
  
  年在遇到外贸出口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然按照预期的计划,实现了8.7%的增长。而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如投资4万亿,税率调整,家电产品下乡,产业结构调整等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拉动内需的持续效果在2010年依然表现明显,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国经济顺利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从世界经济的整体表现来看在后危机时代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以美国、希腊、爱尔兰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巨额政府赤字和债务问题,再加上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等诸多问题,都给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经济在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一、我国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必要性
  (一)
  社会需求依然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需求决定了供给,供给反过来也影响需求。但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上看,大多数时间都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造成了供给因素常常成为约束需求的瓶颈。然而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普及,特别是福特式生产方式(流水作业)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水平,使得生产能力可以在短时间满足并超越需求的增长,需求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魔咒”。
  一般来讲,社会需求来自于“投资”、“消费”、“进出口”这三大方面,也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这一前提下,从生产者以及其社会利益集团的角度看,致力于如何扩大需求和创造需求成为他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个有效方法。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社会需求依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扩大内需是解决消费能力不足及产能过剩的有效手段
  扩大内需是因为内需不足,内需不足是一种纯理论的提法,它在经济中表现为居民购买力不足。我国内需不足早有体现,主要原因可简单归结为产能过剩和消费能力不足两方面。
  我国消费市场常年存在消费能力不足的倾向,而金融危机的发生,直接导致外贸出口的下滑,更进一步加剧和放大了产能过剩问题。由于影响国际贸易市场的因素远比国内市场复杂,加上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市场上贸易壁垒大行其道,由此形成的来自外部国际环境的问题和压力(贸易摩擦,巨额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进一步要求开放市场等),使得问题的解决焦点都集中到了国内消费市场上。要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并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相对于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市场的疲软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国际贸易问题来讲,直接着手于解决国内市场内部需求不足的问题,比依靠国际贸易来解决产能过剩要更有效、更符合实际。因此,扩大内需就成为能否解决国内购买力不足,以及同时有效解决部分产能过剩的不二选择。
  (三)扩大内需是解决国内外经济矛盾的有效措施
  1.缓解国际压力——高额的外汇储备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因出超而形成的高额外汇储备,使得我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实施贸易保护的重点对象。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高额外汇储备成为诋毁我国的借口。在此背景下,调整影响社会需求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大方面的相关政策,扩大内需(包括对进口产品的内需)成为解决由此引起的贸易争端和外汇储备过高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2.缓解国内压力——维持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人民也对生活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迫使政府在如何提高人民生活问题上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民生”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本身就是一个扩大内需的问题。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也针对中国的问题说过“中国还很穷,应该把钱花在国内”。只是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除了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外,还需要解决企业生存、百姓就业等问题。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
  (一)投资模式不同导致不同的内需状况
  1.“美国模式”导致的内需状况
  举例说明,假设某地发现一个金矿,某老板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100个工人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作为工资发下去,30%上缴税收,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政府用税收修路、盖学校、建医院。工人拿1万来租房子,剩下的4万用于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矿主获利200万,可做投资。因为工人工资有剩余,要安家落户,于是矿主用挣到的200万盖房子,租赁或卖给工人。工人要吃喝,有人会开饭店。饭店又要雇佣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人们还需要日常的生活消费,于是有了电影院、商店等生活设施。50年之后,当这个地方的金矿被挖光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2.“拉美模式”导致的内需状况
  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名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政府收税40%却不盖学校和医院,每个工人一年1万的工资,只够工人温饱,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安家。矿主一年赚了500万,但矿区都是穷人,在本地没有再投资价值,于是把钱转到国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勉强结婚生子的工人,没钱给孩子提供良好生活和教育环境。因此50年过后,这里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金矿挖完,矿主带走巨款,只剩下无业的工人和废墟一片。
  (二)我国内需不足的原因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前期的投资模式更接近“美国模式”,而近十年的投资发展模式更接近“拉美模式”,经济在迅速崛起的同时,贫富的差距迅速拉大,这是我国内需不足的根本要因之一,具体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却无力消费
  尽管我国GDP于2009年已达4.2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却位居世界第127位。说明我国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在世界上依然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
  表1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的2001—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与恩格尔系数对照表。可以看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稳定增长的同时,恩格尔系数却没有明显的下降。2001年城镇的恩格尔系数是38.2,到了2008年恩格尔系数为37.9,只减少了0.3个百分点,特别是2006年之后,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这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同期虽然减少了4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数值不足城镇的1/3,因此可用于食品消费之外的可支配收入剩余不多,这也就形成了收入在增长,而消费能力却没有增长的问题。
  
  2.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使得产出和需求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使老百姓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内需,同时也带来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高通胀。扩大投资和鼓励出口带动生产,特别是外向型企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为后来的产能过剩埋下了伏笔。200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5632.6亿美元,这一金额占到了当年我国GDP总量的一半以上。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世界市场急剧萎缩,原来外向型的产业结构一时无法转型,同时还要为外销受阻的商品在国内寻找出路。而同样低迷的国内市场,无法顺利消化这些过剩的产能,供大于求的情况反映到商家就是激烈的价格战。与价格战形成对比的是,金融危机之后粮油副食、水电煤炭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必需品价格却一路上涨,其原因是过剩产能与需求不相适应。反映到居民生活中就是“想买的买不起,不想买的堆成山”,从而在宏观经济上表现为“内需不足”。
  (三)其他影响因素
  工资水平、物价水平和未来预期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在国民经济正常发展,且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恩格尔系数应该是稳步下降的。但是从表1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能够推断出,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是由于物价持续上升因素造成的,也就是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居民的购买力下降。
  另外,对未来的预期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然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很多有能力消费的居民也开始持币观望。
  四、扩大内需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一)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理论依据
  经济学中在研究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时使用了IS和LM曲线。在LM曲线不变的前提下,扩张的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同时利率也会提高。为了使同样力度的财政政策更有效果,就要使IS曲线平缓,这样可以使同样力度的财政政策发挥更好的效果。
  为了使IS曲线(r=a+ed-1-βdy)平缓就要使1-βd的分数值小一些,也就是要分子中的边际消费倾向β值(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