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农村中小学的作文教学 中小学生培训加盟排行

  摘要:作文教学是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笔者在文中分析了农村作文教学恶性循环的症结,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以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农村作文 恶性循环 大语文 写作课 阅读课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关于如何提高中小学作文水平的问题,已讨论多年,然而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中小学教师还是很迷惘。在小学,绝大多数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语言表述不具体、无感情,为中学作文教育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在中学,语文老师往往不从学生实际基础出发确定作文教学的目标,选择作文教学的方法,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使作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之中。笔者就中小学作文现状进行分析探索,究其原因,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教师教学严重的功利性
  
  农村学生基础差,升学压力大,把有几个学生升入重点学校当作评价学校、老师的唯一标准。教师们急功近利,把教完课本中规定的课文当成语文教学的“硬任务”,把作文教学视作“软任务”。在教师看来,没教完教好那些课文,一旦在考试时出现相关内容,学生就会一筹莫展,难以应付,考不了高分。而作文则不尽然,因为考试时,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一点的,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教师的责任也似乎小了一点。
  
  二、教师教学极大的随意性
  
  开学之初,教师总会对自己的学科教学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然而作文教学却在计划之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没有预先的全盘考虑,作文课上,随手拈来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写,或是零星地讲点作文技巧让学生练,至于下一次作文课要做些什么,就只好到时再说了。这种无计划随意而行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在作文方面无收获。
  
  三、学生阅读的不广泛与积淀的不厚重
  
  在农村中学,一部分教师虽然重视作文教学,但也存在只注重写作方法轻视学生生活感悟与人文积淀的现象。再加上农村学校受场地、经济、师资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缺乏专门的阅览室、图书馆,藏书量匮乏。因此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的现象,写出来的作文语言贫乏、干巴,甚至语句不通。另外,很多家长往往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而加以制止,导致农村中学生真正受到的文学熏陶少得可怜。显而易见,缺少语言积累与生活体验也是目前农村作文教学恶性循环的症结。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呢?
  
  一、建立“大语文”观,压缩精讲
  先用一个典型实例说明问题:特级教师欧阳代娜老师曾经把初中到高中六年的教材,用三年时间教给了学生,结果他们的语文水平比市重点高中的应届毕业生高得多,这与她建立“大语文”观,大胆地取舍、处理教材,是密不可分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我们不能把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范文都去识记字词、划分段意、归纳主旨,肢解得支离破碎。结果老师们上课忙得是不亦乐乎,学生们却一头雾水,因无从下手而望“文”兴叹,甚至会导致他们由于害怕语文而放弃,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其实每一篇范文都有它独特的“亮点”,而这正是我们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必须体现的关键所在。这样因没有时间压缩精讲课节的问题便迎刃而解。许多优秀的老师这样做获得了成功。近几年国家允许各地自选、自编教材,更体现了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也为我们结合写作实际,合理取舍教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在有限的课堂内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建立“大语文”观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开设写作课,互改多练
  
  传统的作文教学要么结合课本上每单元的作文训练题几周进行一次“蜻蜓点水”式的评改,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要么结合学校规定每学期至少完成几篇的任务,为完任务而教学,极大地束缚教师的创造性。结果进入了老师熬夜苦批,学生一看成绩抛至一边的怪圈。即使有些老师写了下水作文,但这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为改变这种状况,我每周专门开设写作课,分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是美文赏析,包括欣赏学生习作中的“亮点”以及品味从报刊中精心挑选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文章,共同体验和感受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第二大板块是提倡学生作文互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作文互改能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写作能力。魏书生老师让学生代替自己上课,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第三大板块是大量练笔,可结合学校规定的篇目外加活页作文,每周至少写一篇习作。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老一辈教育家曾经提倡作文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写自己平时最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当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一种需要,那么他们的作文长进还有什么疑问吗?因此我每次都寻找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去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说真话,抒真情。同时还鼓励他们重视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说别人所未说”,写出自己的个性,让他们明白有创新才是成功作文的关键所在。
  当然,要写好作文,仅靠一节写作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该不放过每一个课外练笔和完善自我的好机会,包括写日记、周记,配套练习写一段话,课堂上的即兴演讲,春游归来的感想,出外植树、劳动的收获,办黑板报以及校内刊物的投稿……哪怕只有一句话,也应字斟句酌,力求做到最好。
  
  三、增设阅读课,博采众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三学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提倡扩大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更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须重视阅读内容的认真选择。尝试着让每一个学生订阅一份与作文有关的报纸,利用课余在班上与同学交流;提倡学生合作订阅报纸;根据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班上集体订阅两三种报纸……满足阅读课入手一份的需要。在每周专门开设的阅读课上,提倡“探究式”阅读,也就是从阅读主题、方法、过程的确定,再到结果的总结、整理主要由学生来完成。要求他们不宜贪多求全,只要能紧密结合手中报纸的某一篇文章,甚至是一句话的“亮点”去反复体会、推敲、琢磨,直到“烂熟于心”。同时要求他们在阅读中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当这些材料储存于他们的“语言仓库”之后,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这样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面的拓宽。阅读能力的整体提高,以读促写,学生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难题便轻松地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