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心灵,促进和谐 关爱学生心灵 同创和谐未来

  摘要:面对中学生思想品德上存在的缺失,笔者认真分析了道德教育上滞后的原因。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方面坚持创新的原则,注重实效,进行了关爱学生心灵、同创和谐未来的新探索。
  关键词:关爱 学生 中学生 同塑
  
  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方面面的新挑战,中学生德育如何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成效,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笔者总结三十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关爱学生心灵,同创和谐未来,作如下分析及探讨。
  
  一、把握初中学生的新特点
  
  初中学生群体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探问人生的阶段,可塑性强,定向性强,在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蕴藏着无穷的活力。但是,当前初中学生生存状态中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独生子女群体;二是应试教育体制。前者导致了初中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后者造成了初中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这两个基本特征对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据某县法院刑事庭2005年至2007年三年的统计显示,青少年犯罪分别占全部犯罪总人数的6.6%、14.7%、17.6%,比重大且呈逐年上升之势。至今出现的某些初中生反人性、反文明、反道德的行为,也折射了这种现状,要加强和改进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把握其以上两个特点,否则任何措施都将成为无的之矢,背离我们教育的初衷。
  
  二、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四个误区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初中生的实际
  首先是道德标准的高深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使初中生觉得高不可攀;其次是抽象的内容影响青少年理解,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简直不可思议;最后是单一的标准的确影响初中生张扬个性,对政治课兴趣低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难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初中生主体
  德育教育主要是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其结果是应试有余,涉世不足,与目前初中教育的核心价值相背离。
  
  (三)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初中生的现实
  就学校而言主要是以灌输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道德教育过程中初中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社会生活层面的德育过程中存在初中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脱离思想实际的现象。
  
  (四)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
  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现象,学生的道德认识标准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该怎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判断能力、自控能力的缺失,形成了学、用断层,甚至做出了违背道德的行为没有愧疚感。
  
  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改进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和改进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握初中生的新特点。在操作层面上,应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情感层面上应重视高尚审美情趣的陶冶。
  
  (一)家庭为孩子的道德教育上好底色
  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为未成年人确定了道德教育的底色。目前,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知识大爆炸、人才大竞争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家家父母都充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但是,有关权威研究表明,不少家长在孩子教育上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是重智力教育,轻品德教育;重口头教育,轻实践教育;重物质文明教育,轻精神文明教育。有些问题在家长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孩子来说却会产生德、智发展失衡的作用,这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问题应引起每个家长的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父母的教育道德的功能是学校和教师不可代替的。因为未成年人在依赖父母的生存中,所形成的人生的品德、个性往往影响终生,其道德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因素,往往起着人生坐标原点定位、射线定向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善于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他们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做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对诚信、奉献、责任、法纪等行为,应重视言传身教的点滴影响,尤其要注意尊重学校及教师的管理教育,不应随便向孩子非议学校及教师的管理教育,使家庭与学校之间对子女的教育管理紧密配合,不留空档,使家庭教育与社会接好轨,为孩子的道德教育起好步,开好局,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上好道德教育的第一课。
  
  (二)学校为道德教育留下一方绿地
  如今,素质教育已为社会广泛接受,追求升学率派生的特长班、尖子班层出不穷,填鸭式的教育把学生的脑子塞得满满的,本应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德育,被排挤得几乎无缝可插。小小的心灵承受着过载的负荷。
  据省妇联对石家庄、承德、邯郸的2000多名城乡中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我省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是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但是,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概括为“四不”现象,即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已不克制,对事不努力。
  分析造成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过分重视成绩和升学率,造成了“一长一短”现象,“一长”就是成绩好,什么都好;“一短”就是忽略德育质量的提升,忽略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切实改变应试教育机制,让德育和其他学习课程一样受到足够重视。笔者建议每个学校在教育管理中,应当设立德育教研机构,以全面创新深化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要注重科学的人性化,同时以多种形式开展好德育新风典型宣传活动,杜绝德育有过程、无效果的现象。在组织上、管理上、教学上及各种活动中,为学生道德教育留下一方绿地。
  
  (三)社会筑起守望德育的屏障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仅靠家庭和学校的努力还远远不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牵涉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它要求整个社会的配合,其中公共环境和成人社会的影响对孩子尤其重要。对此笔者体会颇深,如果书本的道德教育和现实中不一致,学生就会产生对社会的质疑。一个学生只有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感受到社会的规范性,他才可能把书本上的道德规则适用于社会生活中,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公共责任意识、处处应当为社会奉献的人。
  社会工程社会做,全社会都应该为初中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为初中生提供更好的英雄、劳模学习素材。电视、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要制作更多更好的学生、家长正、反两方面的优秀典型产品,让学生和家长学有榜样,做有样板。同时还要加强诚信网络的管理,在互联网上筑起一座网络德育长城,建起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墙。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如何,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和叹号,叩问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呼唤着教材教改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爱,期盼着全社会共同塑造和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