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园活动的观察与分析】幼儿离园活动观察记录

  摘要: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活动的重要性,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活动;观察;分析   作者简介:杜召荣,女,学前教育专业,讲师,从事学前教育学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046-01
  我认为这段时间不仅仅是幼儿告别老师、告别同伴,它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广泛的作用。离园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园对班级的印象。那么如何组织幼儿有序、有效的离园,使幼儿在离园活动中获得发展呢?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一位记者在采访一位年长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时问道:“您认为在您的一生里,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平静地答到:“在幼儿园里。”这位记者感到非常惊奇,追问:“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老人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顿时,在场所有的人对老人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无所事事的离园活动。即教师无心准备离园活动,只是让幼儿坐在椅子上,干等家长来接,这样的离园活动毫无生机,枯燥而又乏味,久而久之,直接丧失幼儿第二天入园的兴趣。 5应付式的离园活动。即教师随意组织离园活动,如:不管幼儿的兴趣,给幼儿发几本图书,但幼儿看书的状态全无,而此时,对小年龄的幼儿来说,图书损坏率也在此状态下频繁发生……缺乏时间观念的离园活动。教师安排的离园活动内容和形式都与该段时间不吻合,例如户外游戏活动刚结束等。促使该时间段活动室氛围闹哄哄,幼儿汗流浃背,有洗手的,有喝水的,还有跟老师说再见的,而家长接送幼儿就如“热锅上的蚂蚁”,许多不安全的隐患往往就会在此时滋生。琐碎的家事,也希望早点回家。
  幼儿尤其是小班的孩子,经过一天的活动,丝毫不觉得疲惫,但看到小朋友一个个被接走的时候,从以上的情况中反映出,教师对于离园活动还不够重视,在离园活动的组织上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离园活动组织的怎样可以说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基本技能,所以笔者建议可以组织以下几种评价幼儿一天的表现。现在的家庭都非常重视幼儿教育,接到孩子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今天幼儿园做了什么?学了什么?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但是孩子年龄小对于这么笼统的问题常常会无言以对,所以,我们老师可以利用离园这段时间和孩子一起回忆一天的生活,帮助幼儿记住一天中一些重要的内容。我想这也是和家长的一种间接的沟通,通过孩子更了解我们的教育;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归纳、整理的良好思维习惯和语言的表述能力。回忆一天生活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幼儿一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有进步的幼儿,肯定他们的亮点行为,最好是进行集体表扬,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行为有错误的孩子不一定都要求孩子像平时站队一样,规规矩矩的排好队,有的班级甚至要求孩子在队伍中不允许说话,不允许伙伴之间进行交流,这样的教育实在太可怕了,会逐渐丧失幼儿园对孩子的吸引力,孩子会慢慢讨厌上幼儿园,讨厌见到这样的老师。
  离园前的活动是琐碎的、有规律的,也是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老师们要把下午离园这段宝贵的时间更好的利用起来,并在不断的组织与实践中总结,在反思中不断地调整、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组织技能。
  从幼儿交往与行为研究上来说,两三岁年龄的孩子(小班孩子)在游戏中还属于伙伴平行游戏阶段。平行游戏就是在一起玩,扎堆玩,各玩各的,这叫平行。但他又不是独立玩,他喜欢有玩伴。到孩子四岁时(中班孩子)出现了交往的欲望,你的给我,我的给你,一起玩,这是合作游戏的开始。五岁时(大班孩子),小朋友愿意合作,喜欢合作,找朋友商量分工,这才是真正在一起玩。应该说孩子从四岁开始才真正会与同伴交往,三岁只是有交往的需求和愿望,但是这种需求和愿望并不是很强烈,所以三岁的孩子肯定选择最亲密的照料者,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因此很多家长会说“我的孩子不爱跟其他小朋友玩,就是粘大人”。那么,他对小朋友有兴趣吗?从观察的结果来看是有兴趣的,因为他也喜欢凑热闹,跟小朋友在一起玩他会显得高兴和兴奋,偶尔也会发生玩具的传递。他跟游戏伙伴的快乐经验通常是通过成人帮他缔结的。比如说,当我们告诉他说:“毛毛喜欢你,你把你的娃娃给毛毛抱抱”,他就把娃娃给毛毛了。这样,在他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信号:“好玩的东西大家都爱玩,大家一起玩”.这就是成人引导孩子如何交往的第一步。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有好东西伸手就拿,当然其他小朋友很直接的反应肯定是防御,肯定把它搂住或者尖叫起来,哭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理解孩子,特别是伸手要别人东西的孩子家长,应该对孩子说,“你喜欢,要这样跟毛毛说,毛毛你能借我玩一下吗?你能让我看看吗?”这就是交往的技巧、策略和语言,是需要我们老师和父母帮助孩子建立的。诚然,作为父母更应细心观察宝宝跟别人玩的时候的很多细节,然后给他很多具体的语言上、行为上的指导帮助。这样就能够帮助孩子很好地与同龄小伙伴产生比较积极的互动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孩子将来才能形成关爱他人的良好社会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潘妍.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有效渗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儿教育),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