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管理学观后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主要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社会大生产的现实。一开始便是上工大潮如群羊一般涌入工厂。卓别林扮演的小工人,从事的工作是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终日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而他的老板所想的只是如何作大限度的利用工人,减少“浪费”的时间,甚至觊觎午饭时间。

 在如今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影片,亦可看出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压榨无产阶级工人。第一个画面是一群绵羊,这一画面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因为我的脑海瞬间搜索到了英国圈地运动。接下来出现的了Subway和Car,以及后面的剧情让我了解到《摩登时代》的背景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走向垄断的时代,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资本向少数垄断财团手里集中。

 学习了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我们知道他开辟了管理从经验转向科学的局面,在管理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理论中提出了管理的标准化。这一理论在影片中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片中的工厂主将工人固定在生产线上,给与他们固定的工作,不停的在要求他们工作,标准化的工作模式是工人们毫无自由可言。而泰罗的定额原理却没有在影片中看到。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不顾工人的能够承受的劳动量,压制他们像机器一样运作着生产,越多越好。而资本家却完全忽视了差别计件工资制,不管工人的产量是多少,他们都是给与工人少之又少的工资。这就反映了当时的工厂主虽然尝试学习了先进的分工管理制度,但是却忽略了理论之外的人际关系因素,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产量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人际关系的巨大作用。

 在《摩登时代》中的资本家,比如说那个工厂的总裁,他并没有把企业效益、工人的福利、整体经济的运行看做一个整体,而是鼓励的、狭隘的看待,一切以利润为中心。在影片中工厂老板不断的苛求加快生产线的速度,工人只好忍气吞声。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压榨荒唐的行为。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想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然而一个健全的社会必然是消费和生产要能平衡。而过分压迫无产者的结果必然是生产有巨大利润,利润又刺激生产,然而一般人购买力的增长却远远赶不上生产的增长,最后为经济危机埋下了种子,因而在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矛盾的时候主要还是靠技术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靠提高强度、延长工时。

 工人也有经济层次以上的需求,并且并不会满足于简单沉重的机械化工作及其带来的与工作强度不成比例的微薄的经济报酬。如果资本家还是一成不变的以传统而粗暴的方式剥削和压榨工人,便会产生例如“霍桑效应”一样的士气底下的生产关系上的矛盾。以至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当矛盾激化,泰勒制再也不能起到提高生产力的作用。管理者只得开始关注人的需求。心理学界则出现了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的划分使管理者了解了雇员的心理需求。工人不再被视为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人,雇主与雇员的雇用关系也得到了缓和,生产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摩登时代》中体现的有关管理的思想还有很多。如卓别林所饰查理因故入狱,出狱后得到某大人物的介绍信,证明“此人乃诚信忠义之人”,此信好像令牌一般,查理找工作屡试不爽。当然,由于查理本人除了拧螺丝外无任何才能,所以每份工作的尝试都已失败告终。

 《摩登时代》是一部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的优秀电影。值得思考之处还有很多,以上是我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