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表达_发展口头表达力 提高作文个性化

  小学生初学作文,跟婴儿学话一样,还赖于模仿。而好多老师,特别是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师把这一阶段忽视,直接让学生作文,没有从口头表达成功过渡到书面表达这一步骤,使学生个个得了作文“恐惧症”。加之为了完成作文教学任务,普遍采用“赶鸭子上架”的办法,导致学生作文总是千篇一律。《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感受、体验和理解。遵照这一要求,我摸索在课堂内外已发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主,使学生先口头表达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一、立足生活,让学生“爱上生活”
  
  《课标》还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
  “丰富学生生活”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爱上生活”。现在孩子并不缺少生活,缺少的是“感情色彩”。由于学生很少对生活有所感受、体验,对生活熟视无睹,所以对生活缺少“悟性”和“灵性”。因而,不论在作文起步阶段还是发展阶段都不可忽视。
  1、培养学生的悟性
  “悟性”源于人的个性和心智。悟性的培养在于解放人的个性,启迪学生的心智。提倡个性化作文就在于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并得到发展。使学生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焕发出一种感悟的活力。一旦有了这种感悟的活力,学生就能于风光旖旎中看到山峦的奇伟、触到溪水的冷暖、听到鸟儿的啁啾、嗅到百花的芳香……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表达。教师要适时挑拨使学生能于表达,先以口头,然后上升到书面。
  2、呵护学生的灵性
  如果说悟性是一种智力,那么灵性则是一种才情。它在作文中具有个性生动的、独特的、明敏的表达方式。因为灵性的幼芽十分娇嫩,很易折损,所以要倍加呵护。一是给学生以想象和创造的乐趣。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想象之鸟一旦飞起,学生心中就会跳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形象。对生活也就充满乐趣,从而爱上生活。
  
  二、乐于表达
  
  激发兴趣,保持兴趣、乐于表达是《课标》追求的一个理想,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在展示交流这一平台上教师应使评价倾向于自由倾诉,从标准答案走向异彩纷呈,使学生忘情地投入、忘我地交流、快乐地表达。这也是热爱生活的必然表现。
  教师应支持学生的自由倾诉
  作文本质是作者对世界、对生活的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思考、感悟和表达。它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它所展示的是学生心灵变化的轨迹。为此,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应一摒过去的陈规旧俗,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意义的表达。
  1、表达内容自由化、个性化。以往作文是以“是否符合出题的要求”来为作文敲定分值。稍有偏差,任凭语言再生动,表达再流畅,都只能付之惋惜或叹息。殊不知“跑题”乃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视“习作要求"为无物的一种心灵自由流泻。在这种流淌中,我们见到的往往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智慧于遐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融在一起的贯通与碰撞。是以情感为契机爆发出来的响遏行云般的声响。流露出学生各具个性的最真、最实、最可贵的东西。教师应充分肯定,特别是在低年级口头表达中,更应注意保护小学生的这种发展势头。
  如:一次考试中“看图说话”“路上有-----”图上最醒目的是车、人,而辅之以其它看不清的东西。而一位学生写道“路上有一群争先恐后搬运食物的小蚂蚁。”当时多数教师认为是跑题不予评分。而就《课标》来看,应给高分。谁不允许学生把看不清的东西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相串联而进行丰富想象呢?
  2、形式的自由化、个性化。形式是一幅沉重的枷锁。试问哪一部成功作品是事先规定好了表达形式呢?对学生学习作文来说,不该如何如何,该如何如何。无异于一位母亲要求一个刚刚学步的娃娃不许迈八字步、不许趔趔趄趄、要收腹挺胸。。。。。。这样造成的不流血的伤口很难愈合。教师要放开学生手脚,承认差异,区别对待。至于篇数、字数更不要一刀切。让学生感到表达是一种自我需要,是一种精神享受。何乐而不“说之,写之”。
  3、语言运用的自由化、个性化。学生表达中常出现意想不到的语言,其实是一种富有灵性的表现。如:看见爷爷刮胡子冒出一句:春风吹又生。看见妈妈缝衣裳,轻念一句:慈母手中线。等富有灵性的童言。教师应大力鼓励将之写入作文。表扬“那将成为你作文的点睛之笔”。
  总之,作文教学应营造宽松的表达氛围,培植自由的写作土壤,让学生先由想说、会说、好说,进而达到能写。开创个性化作文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