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懂了古诗词中的愁:怎样读懂古诗词

  愁思是深秋落叶般幽寂又美丽的心绪,是遗落在岁月红尘之外的绵绵情思。――题记      诗词,常常是愁的。   诗人有着天下最浪漫芬芳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漂泊浮沉,如何能不愁?
  杜甫是愁的,他愁他的家国天下;他愁他“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他愁那零落的山河衰微的国运;愁那踏上漫漫无归征程的老妪和普天之下一切无家可归的黎民苍生。偏偏他不愁自己,贫病交加又何妨?在冷风冷雨卷走屋上最后一根茅草时,他将满腔的愁化做恣意信笔的挥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仿佛是奔腾着理想的滔滔长河,从诗人老迈枯瘦的身后,奔向亘古的历史银河,化做明星一点。杜甫的愁,愁得雄浑。
  李清照是愁的,本是绮年锦绣,指绕青梅的优雅少妇,闲闲抬眼时想那云中锦书休寄的脉脉相似,而后将黛色的愁眉舒展在纸上成了一行娟娟秀秀的小楷:“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知是哪一片绯红的轻云,把血色硝烟引至中原,惊破了斜阳,吓走了翻飞的白鹭,她青瓷做的心,在寥落的马蹄声中,被碾作这个时代最温柔的祭品。她恨,恨那无能的小朝廷,“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她壮烈的金石之音。可惜究竟不是男子,不能上战场杀敌。她的鬓角浮上了白霜,谁能想,一个写罢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女子,会落得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结局。李清照的愁,愁得清丽。
  辛弃疾是愁的,本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热血青年,最后空落得“可怜白发生”的结局。在国家兴亡沉浮中无望地挣扎了一生一世,白发的老人是否最终看出了疲倦。“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以秋叶研磨,将蓝天做纸,半生的凄苦与寂寥,半生的拼搏化乌有,静静泻下。似乎明了了,人生百年在时间的无涯旷野里仅是一颗沙尘,于是一切的怨都成了豁达与淡泊的叹息。辛弃疾的愁,愁得淡然。
  如果说愁,必然要提到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以为写愁的凄丽婉转莫过于此。本是心思最细腻柔软的词人,偏偏做了君王。他的生命被残忍地切成了两半,前半生他是纸醉金迷的君王,后半生他是醉生梦死的阶下囚。“一旦归为臣虏”他将在那戚戚的别国离情中,“回首恨依依”。亡国君的愁,教他“沉腰潘鬓消磨”,教他“多少泪,断脸复横颐”。读李后主的词,不禁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仿佛是洞穿了命运似的,他只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白白沉沦。但假若他不是亡国的君王,又如何能使得笔端生出如此凄美绝望,如此优雅富贵的奇葩。坎坷于他,于词坛,是幸或不幸,我也不曾明白。李后主的愁,愁得凄迷。
  诗词的愁,是中华文化中至柔至美的飞花细雨,又是至烈至刚的金石交鸣。
  (指导老师:王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