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体育青年教师活动记录_体育教学中青年教师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教育是人才资源的开发手段,这就要求教育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因此,教育必须以人为中心,应该是一种民主的、活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与“学”、“讲”与“练”、“质”与“量”、“身”与“心”四个方面的关系也要有所改变。抓住学生的“学”、“练”、“量”、“心”四个方面,对进一步搞好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不但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合理配合,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虽然青年老师教学有着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缺乏教学经验,教学中只重“教”这一面,课上准备的内容很丰富,教得也很认真,而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学”的因素,不注意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因而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重点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使已经掌握动作的学生仍能积极地练习;二是如何使掌握动作慢的学生能全力以赴,争先恐后地练习。为此,可以尝试在教学中根据这两种类型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方法,即在课上重点抓住学生较为普遍的错误动作进行集体纠正。方法是:由教师来演示错误动作,教师先不讲错误所在及如何纠正,让学生先指出动作错在哪里,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上的气氛也活跃了。最后,教师再评价学生回答的是否正确,并讲解正确动作。这时再让一些掌握较好的学生出来进行示范,并且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掌握动作好的学生有了表现自己这一方面特长的机会,也提高这部分学生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还可以把掌握动作快的学生和掌握动作慢的学生分开进行,集中精力重点辅导掌握动作慢的学生,并采取比赛形式,针对这两组学生的特点,要求掌握动作快的一组在规定时间内要比慢的那一组多投进5个球才算胜利。教师在竞争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也明显好于以前。因此,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重教、更重学的教学指导思想,想方设法采用适当的教学措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的组织方式和优美整洁的教学环境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力量,增加上好体育课的信心,教师也能从学生“学”的积极性中得到一种信任感,“教”与“学”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讲”与“练”的关系
  
  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在讲解技术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语言不精练,抓不住要点和难点,难免拉长了讲解的时间。由于体育教学是在室外,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讲解时间一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不但不能很快理解技术动作的要领,无形中也缩短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正是由于教学中这种多讲、少练的情况出现,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技术动作,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讲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动作,而练才是学生能否掌握技术动作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讲解时用词要准确精练、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抓住技术动作的要点和难点。例如:在技术动作较为复杂的铅球教学中,在示范讲解整个技术动作后,用蹬(地)、转(体)、送(髋)、挺(胸)、推(球)、拨(指)六个字概括出推铅球的发力顺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也缩短了讲解技术动作的时间,学生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去练习,学生练习中教师再给予及时的指点和纠正,逐步掌握推铅球的技术动作,达到“精讲多练”的目的,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质”与“量”的关系
  
  在体育运动中,只有合理安排运动量,才能促进身体健康。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短,缺乏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往往运动量安排较为盲目,存在偏低或过大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身体得不到有效的锻炼,甚至导致运动损伤和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总结经验,虚心向老教师求教,采取多询问多观察的方式方法,控制好运动量,也可以在教学中动用一些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帮助控制每次课的运动量。如:测试每次课前、课后的心率,课上随时观察学生的身体反应。特别是在长跑教学中,由于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机能可塑性强,但其承受运动量的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用间歇跑的方法(采用拉近或低于比赛的速度跑与走或慢跑为放松手段,两者交替进行的教学方法)。在练习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学生的心率上升到120次/分左右,快跑后心率应控制在170次/分为宜,再通过慢跑或走使心率恢复到120次/分。有了这些依据,长跑课的运动量就可以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血管功能和运动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只有“量”的合理,“质”才能发生有效的变化。
  
  四、“身”与“心”的关系
  
  现代学生处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各方面压力较大。体育课不仅仅要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作为唯一目的,而应将“心理健康”作为提高一个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心理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对更好地完成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和个体心理特征,学会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正确对待出现有困难和挫折。同时,利用体育教学中的各项练习,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挑战心理,尤其是锻炼学生敢于战胜自我的勇气。同时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在长跑练习过程中,磨练自己战胜自我,克服对长跑畏惧心理,自觉、认真地投入到练习中去。在心理上把“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培养良好的心理平衡能力。因此,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把教学认为只是提高学生水平,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是发展学生“身”与“心”两方面的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会为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