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年学生大负荷晨练的弊病]弊病

  通常认为早晨的空气新鲜湿润,是进行身体锻炼的大好时光。所以,许多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训练队出早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许多教练员来说,组织运动员出早操,且上强上量,是他们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实,早晨进行体育锻炼必须适度,才会获益。这已被许多运动医学家通过各种实验分析证明过,这里再一次从长期的教学感受中浅析一下:
  一、晨练时,以脂肪为主要能源,易患心脏病,甚至猝死
  运动首先需要能量,能量来源于体内能源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而人体提供能源的生物节律表明,人们从前一天晚餐到次日清晨起床,通常间隔10~12个小时,晨起时,处于空腹、低血糖状态,即是肝脏中糖元含量的低谷。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进行长时间的大负荷训练,运动者的能源将主要靠脂肪供给。作为能源物质而源源进入血液的脂肪,由于机体不能有效利用其中的游离脂肪酸,致使血液游离脂肪酸浓度显著增高。过剩的脂肪酸尽管能为心肌活动提供能源,但它对心肌的毒性却可能产生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引起致命的心源性休克,使人猝死。不言而喻,以脂肪作为晨练的能源,代价太大,得不偿失。
  据一些资料报道:晨练还会增加冠心病的发作。一些学者推测,这主要同早晨血液粘稠,容易形成血栓,进而栓塞冠状动脉有关。这种现象对中老年人来讲更加危险。为此,晨练之前应该进食,至少喝一杯糖开水,这样即可缓解糖元危机,使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浓度不致过高,又可稀释血液,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同时还应减少运动量。
  二、就专业训练队讲,晨练时间过短,对整体训练效果无益
  我们知道,运动员为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必须承受足够的训练负荷,引起能量物质补偿性的超量恢复,才会导致体能的提高,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改善运动员运动神经中枢与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才可导致技能的提高。因此,每一个训练单元,都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有益的训练效果。而在至多一个小时的晨练中,除去由晨起的半睡眠状态到清醒和三十分钟的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的训练负荷,剩下一、二十分钟实质性训练时间,也就是说机体刚刚被动员起来,逐渐进入了适宜的工作状态,却又戛然停止了训练。显然是难以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的,这样的晨练只能是白白消耗体力的无效益的训练。
  三、晨练更进一步祸及到学生上午的学习
  无论是学生或专业运动员,在学龄时期,都应该保证有一定的学习时间,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获得和提高了自身的竞技能力。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时间分配是:早晨训练一个小时,上午进行基本文化知识、技能的学习,下午进行身体技能的训练。可大负荷的晨练造成了学生的身心疲乏,使学生上午上课时,一部分学生一、二节(尤其是三、四节)就精力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感觉困乏,甚至打瞌睡,以至影响到学习,出现学生文化课考试成绩频频不佳,得来运动员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美称”。
  四、晨练影响消化系统的机能
  晨练结束后,与就餐的时间间隔一般达不到半小时以上,循环和呼吸系统尚未完全恢复到安静时的状态,消化系统也未做好进餐前的准备工作。这时匆匆进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消化系统的机能紊乱。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引起腹腔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肌肉中的血管舒张,血流进行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入肌肉的血管中以保证剧烈运动时肌肉工作的需要。由于腹腔器官的血管收缩,供给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因而消化腺的分泌减少。同时,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受到抑制,兴奋性降低,胃肠运动也受到抑制,消化能力下降。
  综上所述,我认为,体校和专业训练队的晨练模式应该进行较大的调整。建议: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清晨起床后不会马上进餐而首先进行晨练。所以,晨练的负荷不应以提高竞技能力为指导思想,要以适度的负荷清醒处于半睡眠状态的各组织系统和舒展身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