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应适合个人特点:短跑运动员的代谢特点

  短跑训练的特点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所选项目距离,二是决定运动员机体对各种负荷量作出不同反应的个人特点。所选项目距离100M、200M、400M,距离越短无氧供能在整个供能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也就越大。为了使机体更好地适应所选专项。运动员必须有相应好的天赋,天赋最主要的是有利于从事该专项的不同类型肌肉纤维的组成比例,达到高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无氧代谢能力不仅取决于对肌肉的耐酸能力,而且主要是取决于肌肉本身对能量的利用功能。在训练中运动员进行大量的间歇跑,每个段落间休息3分钟,跑2―3组,是发展无氧能力的最佳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机体能产生大量的乳酸,这样机体必须承受耐乳酸能力和尽快消除肌肉中乳酸的浓度。不同段落无氧供能所占比例:100M无氧供能所占比例100%,200M无氧供能所占比例95%,300M无氧供能所占比例90%,400M无氧供能所占比例80%。对于运动员在制定训练计划和进行不同距离跑的训练时应该提高不同特点要求:1、逐渐增加强度和运动负荷;2、运动强度与间歇时间要合理;3、身体训练要与专项相结合;4、技术训练在全年训练中占有较高比例;5、心理训练与比赛相结合。
  教练员要了解运动员的特点,这样就需要对在一起训练的运动员因人而异地制定个人的训练计划。我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赵立飞、刘国梁在比赛中达到一级水平,特别是赵立飞100M跑了10”48的好成绩。他们的特点就是1、爆发力较为突出;2、自然技术较好;3、大脑神经系统支配肌肉能力较强;4、身体协调性较好,但柔韧性较差。在多年训练中,12―15岁以身体素质、改进跑的技术、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为主,为他今后创造优异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16―18岁,以速度训练以及相适应的跑的技术相结合的训练为主,身体训练和力量训练相结合,柔韧性与协调性相结合的训练。每年训练多采用往返跑和间歇跑,主要训练短距离30M、60M、100M、150M。每周平均强度的训练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运动员个人特点和机体对负荷的反应来确定选择不同的训练负荷与强度之间的比例,较为有效的提高短跑运动员的成绩。力量训练,必须把重点放在上、下肢,腰股背肌全面发展身体力量。下肢力量训练手段多采用动作结构、用力方式和供能方式与短跑特征相近的手段进行。上肢力量和身体躯干力量对运动员速度和保持速度能力有很大作用,特别是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都有很大的影响。在训练中要有节奏的给予运动员创造疲劳的过程,使运动员不断提高竞技能力。短跑训练是素质、技术、力量、速度、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等集于一身的综合性训练,这些因素将共同促进短跑成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