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意思 二月春风似剪刀

  英国作家史蒂文说:“文学是一种剪裁的艺术。”写作时,我们从各方面搜集了丰富而详细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分析提炼主题的基础,但是,所搜集的材料是丰富而复杂的,不能都拿来使用。这些材料,有的与主题有关,有的则关系不大;有的能充分表现主题,有的则差一些;有的具体生动,有的比较一般。因此,对写作材料必须精心剪裁才能使用。否则,对所选取的材料一视同仁,平分秋色地拿来去描写去议论去记叙,就会变成流水账。那么,怎样进行剪裁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本文就中考作文剪裁的失误原因和升格策略谈一些看法。
  
  一、作文剪裁失误原因
  
  失误之一:贪全求最,不知取舍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要一块地。首领说,你从这儿往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归你所有。太阳落山了,地主却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地主没有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是因为太过贪心了。
  作文剪裁中,也总有类似因贪心而走不回来的时候。比方话题作文,在剪裁的宽广度上,就如同把一片偌大的原野和一个偌好的机会给你了,选择与决定的权利全在你自己手上,可是好多人却往往因此而左右顾盼,难以下定决心,白白浪费了时间与精力。最后甚至可能在矛盾中开始写作,直至写完了还在遗憾。其实这也是因为贪大求全而“走不回来”。
  
  失误之二:没有计划,信马由缰
  这一失误表现在写作态度不够严肃,无法确定详略,想到哪写到哪,事先没作好详略的安排,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
  
  失误之三:平均用力,主次不分
  这是中心思想模糊或没有真正掌握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安排详略的写法。胡子眉毛一把抓,西瓜芝麻一起捡,对所有内容不分主次轻重,什么都写,一律从详。
  
  失误之四:不顾文体,没有特点
  这表现在写作时不注意文体特点,写记叙类文章,“事”没写多少,却用大段大段的议论抒情来弥补叙述的不足;写议论类的文章,又往往会犯“以叙代议”的毛病,这都是忽视了不同文体对详略的不同要求造成的。
  
  二、作文剪裁升格策略点拨
  
  缝制衣服时需要把衣料按照一定尺寸剪断裁开,同样,写文章时对材料也要进行取舍安排。我们写文章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加工,研究详略。茅盾曾说过:“一篇作品应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应当精心策划,该有的就必须有,该去的就必须去,该长的就必须长,该短的就必须短,这样的工作叫做剪裁。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工作。”
  文章要紧紧围绕所写事物进行剪裁:主要材料要详写,次要材料要略写。详写是根据对象特点的需要,把主要材料写得详尽些,详写是为了突出重点,使文章所要突出的事物更加完整。略写就是把与对象特点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
  在浩如烟海的材料面前,选用材料的大前提首先是与话题有关的;其次是比较真实可靠的;再次是比较典型的,最好是有时代特点的;要尽量选那些涉及面较广泛的,从家庭到集体乃至国家;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从生活到政治、商贸、军事和外交,等等,这些方面的材料都可以纳入我们作文的视野。
  
  剪裁升格策略一:性格和逻辑详主略宾
  西洋画有所谓焦点透视法,中国画则有所谓散点透视法。但不管西画或国画,它们要描绘出一幅生活的画面或山水的风貌,必须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点。作文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中心,我们又将从何写起?从何剪裁?因此,我们写作文,要以某个或几个点为中心,去反映出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来。
  那么,怎样去选取剪裁的中心点呢?以记叙文为例,生活是人的活动,是人在活动中所发生的种种关系。生活的中心是人,剪裁的中心也应该是人。选取作为作品中心的人物形象,是剪裁的关键。有了人物,作文情节也就自然随着人物的活动展开了。因此,发现和选择作为作文结构中心的人物形象,应当是我们剪裁的具体起点。
  比如,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安娜回家看她的孩子。到了孩子的门口,照一般的作者的写法,只会写她直接走进孩子房间。但是忠实于生活和人物性格逻辑的托尔斯泰,却在这里停下来了,他反复思考了三天,方才想出应当怎样根据安娜的性格和她当时的处境来描写她是怎样走进房子里去的。可见作者剪裁生活,写什么和不写什么,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以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作为中心来进行精心的选择、提炼和安排的。
  
  剪裁升格策略二:完整和多样相辅相成
  李渔说结构应当“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这就是说,人不是一段一段地生长起来的,所以作者的构思和对于生活的剪裁,也不应当东一片西一片,而应当有一个完整的统一安排。只有这样,作品才浑然一体,自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因此,我们剪裁生活,必须遵循完整性。
  《红楼梦》中写了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场面,然而它们之间都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以主要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中心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的长篇图卷。因此,剪裁应当从整体出发来安排和描写文章的各个部分。
  鲁迅的《社戏》通过刻画一群农家孩子形象,赞扬了他们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优秀品德,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为了表达这一中心,鲁迅先生在剪裁上,详写了夜航、看戏、偷豆三个部分,略写了回到舅家、钓虾放牛、老农送豆等情节。详写的用墨如泼,略写的惜墨如金,详略分明,中心突出,行文显得生机盎然。
  只有这样进行完整的构思,形象才会是完整的。但是,完整不等于单调,完整是多样的统一。一张完整的面孔,是由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多样的东西统一起来,然后形成一个生气盎然有表情的面孔,而眼睛鼻子的统一,也不是随意拼凑的,它们是在娘胎中自然形成的。因此,既要多样,又要统一,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必须考虑的一种升格策略。
  
  剪裁升格策略三:加法和减法辩证统一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但艺术不等同于生活。为了艺术的需要,它对生活可以加,也可以减。顾恺之为裴楷画像,为了表现裴楷那种“隽朗有识具”的性格特点,在其脸上“益三毛”,也就是增加了三条线。阿Q画圆圈,就是生活中不可能有的。但作者为了突出阿Q的性格特点,所以着意增加了进去。至于减,在作文的剪裁中,更是特别需要。生活是大海洋,相互联系以至无穷,不减,又何处落笔?
  例如,《水浒传》不写林冲当教头时的生 活,而是统统删减,直接写他和高俅的冲突。正是这一冲突,一下子展开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掀起了情节的波澜,揭开了“官逼民反”这一主题思想的序幕,因而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章中,如果只用“鲁提辖只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一句话,也可以把事情说清,但作者却运用了“加法”,浓墨重彩,不厌其烦,极尽渲染之能事。这是因为文章要通过疾恶如仇的侠义之士鲁提辖对横行霸道的恶人镇关西的惩罚,以表现人们对邪恶的痛恨和对正义的渴求。所以,在鲁提辖惩罚镇关西时,他的拳头越厉害,越有劲,镇关西的下场越惨,越能体现人民良好的愿望。
  雕刻家就是一刀一刀砍去他们不需要的东西,塑造出的形象才玲珑剔透、活灵活现。艺术家们剪裁的精妙处,固然表现在他们写了什么,但他们不写什么,却更见其独到之处。画中有空白,音乐中有休止符,空白中应含有无尽的情思,休止符应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也是剪裁升格的成功之作。文章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运用的是“减法”。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运用的是“加法”。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因此,是否善于运用加减法的辨证关系,是作文能否升格的一个标志。
  
  剪裁升格策略四:显性与隐性相得益彰
  作文是要给读者阅读和欣赏的,它既要明白易懂,又要给读者的想象留有余地。明白易懂是显,留有余地是隐。怎样处理好显和隐的关系,也是作文剪裁升格的一项策略。李白的《玉阶怨》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对于景物和人物动作的描写,都是明明白白,显在外面,因此我们一看就懂。可诗歌的含义却并不在这些景物和动作的本身,而是要通过它们,来表现思妇的哀怨。这哀怨,作者并没有明写,而是隐藏在诗歌当中,因此是“隐”的。由于“隐”,读者读起来,就感到含蓄,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余味可以探索。如果只有显而没有隐,那么作文仿佛一杯白开水,虽然清澈见底,但却肤浅无味。我们的作文在进行剪裁的时候,往往不注意“显”和“隐”的关系,常常犯了“显”得过多的缺点,生怕读者不懂,那就没有什么艺术的剪裁可言了。
  总之,我们写作文要注意剪裁,事要论大小,人要分主次,记叙应有详有略,议论要有的放矢。在作文中去芜存真,去除一切可能影响主体表现突出的非主体的人、景、物,重新选择出材料中的最精彩部分和最重要的内容,详写的地方要做到浓墨重彩,生动具体;略写的地方可以淡笔勾勒,概括精练。只有做到浓淡相宜,详略得当,作文才能眉目清楚、中心突出,作文升格才能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