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坡还是陡路|缓坡陡降

  《老山界》作为一篇记述红军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历程的回忆录,体现了广大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不怕吃苦的精神,因而博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正因为如此,这次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苏教版教科书中又把它编入其中――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并为其配了一幅插图,企图把红军爬山的壮观场面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看了这幅画以后却给人以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觉得这跟插图者没有全面领会课文内容,破坏了文章原有的意境有关。
  课文的第13小节中写道:“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插图者正是基于这一段内容创作了这幅画:只见在山顶上面的天空中布满了星星,从山脚到山顶的红军队伍在山坡上排得很长,曲折地伸向远方。队伍里到处都是火把,像一条火龙,跟天上的星星都连起来了。但插图者显然没有注意到后面课文还有关于这方面的描述:第14小节中(也就是随后一节中)写道:“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表示红军爬的老山界是很陡的。这就表明图上显示的红军队伍应在陡峭的山路上,看上去应有点垂直的感觉,而不是像图上所画的是一种逐渐升高,坡度较缓的景象。就算这一句话表述得有些模糊,因为对老山界的陡峭只是说“大家都知道”,没有具体的描写。但随后的第19小节中的描述则成为山路陡峭的有力证据:“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走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因而,这幅画画面上描绘的场景是值得商榷的。
  一幅好的插图,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老山界》文中的这幅插图,我认为不能充分显示出红军爬的是“第一座难走的山”。这样会给中学生们留下一种不好的印象:认为作者所说的难走的山也不过如此,长征中碰到艰难困苦也只不过是你们夸大其辞、自己这样认为的,不见得别人也有同感,从而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教育意义和思想意义。
  (作者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