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问题 有价值的问题哪里来

  来自教师的精心预设  教师要依据“文意兼得”的核心目标,设计主干问题。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教师的设问不仅要指向文本内容的解读,更要聚焦在语言文字上。阅读教学要注意选取值得放大处理的“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这样的点是课文的中心处、关键处,是课文的重点或难点。要大胆取舍忍痛割爱,抓住一点而不顾其余,选出训练价值特别大的点来做,然后将核心知识点转化为主干问题。一篇课文或一堂课,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还要注意梯度,以便让学生能顺着梯子往上爬,不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如一位特级教师教《黄山奇松》,在导入、齐读课题的环节顺势提出:黄山松奇在哪儿?上课伊始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中心。然后紧紧围绕该核心问题,在精读课文环节化为几个台阶地问:看黄山有哪三大名松?它们到底奇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有感情地诵读来加深体验“奇”。这既让学生理解积累了好词好句,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向往之情。教学集中在一两个核心问题上,留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时间进行深入研读,能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语文教学清晰起来,纯净起来。
  来自学生的随机生成
  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知识的获得主要靠自己的体验(含间接体验)建构而成。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知识,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从自己“教”的角度来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问题设计的起点,到底是从学生的“学”出发,还是从我们的“教”出发?显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应该是教学的基本常识。自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教师可以清楚、冷静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调整与选择,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切合学生需要。
  如一位特级教师教《天鹅的故事》,让学生自学重点段5、6、7。不一会儿,就有学生急不可待地问:“破冰勇士”是什么意思?会的同学迫不及待地抢答。他趁机追问:“破冰勇士”指谁?为什么称老天鹅为“破冰勇士”?这一问不要紧,呼啦啦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一下子,表现老天鹅顽强破冰的词句全找出来了,甚至连“第一次、第二次……”中的省略号也找出来了。老天鹅不怕牺牲、勇敢、奉献等可贵精神已悄无声息地渗入学生心里。不知不觉,他们沉醉在对生灵的无限敬重之中,读得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这位教师凭借学生的疑惑点,顺应着他们的思路加以引导,竟然也能如此酣畅淋漓地品味出生命的不屈与伟大!可见困惑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认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课堂因学生的质疑与发问才显得更加精彩。
  来自教师的整合梳理
  教师梳理筛选、全面整合学生的疑问,能使旁逸斜出的问题回归正道。教师理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教师的引导力不仅在于其提出问题的多少和水平,更在于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教学过程的“流动”变化,整合生成较高质量的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偏离了文本,偏离了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主旨,我们就应理直气壮地及时纠偏救失,机智引导,指点迷津,以便整个课堂回归主流,返回正确的轨道。
  如一位特级教师教《李时珍夜宿古寺》,让学生齐读课题后说说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林林总总提出了诸多问题:①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②什么样的古寺?③在古寺里干了什么?④古寺是什么样的?⑤古寺里有什么?⑥李时珍是谁,长得什么样?⑦李时珍是个什么样的人?⑧李时珍和谁夜宿古寺?⑨李时珍要去干什么?……在解决浅显简单问题的基础上,他引导学生筛选、梳理出最能体现李时珍可贵精神的3个问题: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李时珍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事?然后循着学生质疑问难的这个路径,在最能展现人物精神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特别是描写李时珍语言、动作的词句,深入领悟他乐于付出、认真严谨的可贵精神。一篇课文,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杂乱无章 ,处理不好,必然影响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处理,适当调控,归纳提炼,把它们引入“主问题”系统,使问题准确有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胶州市营海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