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300实词释例 下载_文言翻译应注意辞例

  内容摘要:该文就苏教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常见而又未被加以重视的对文、倒文、连类而及、互文几种辞例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并对教材中的注解进行商榷补正,以供教学中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辞例
  古书里常有某些较为固定且特殊的表达形式,这些形式的结构比较复杂,既有属于语法方面的,又有属于修辞方面的,可是又无法用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规律和行为习惯来解释。传统训诂学家都非常重视这些固定且特殊的形式,称之为“辞例”。中学文言文教学要求直译,“辞例”在文言翻译中是个难点,然而可惜的是教材却未加以重视。笔者参照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就苏教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常见辞例进行归类整理,并对教材注解进行商榷补正。
  一.对文例
  对文是指句与句之间或词语与词语之间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其相对应的语词语法功能相同,而词汇意义基本相同或相反的语言现象。如《愚公移山》:“遂率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石垦壤”这个结构即是对文,叩、垦相对,都是动词,其义相同;石、壤相对,都是名词,意义也相近。《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重岩叠嶂”重、叠词性一致,意思相同,岩嶂同样也是相对,即重叠岩嶂之意,课文对此没有注解,笔者认为是可惜的。
  再如《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相闻”是对文,都属偏正结构。“相闻”的“相”是修饰“闻”的状语,依例可推,“交通”的“交”也应该是修饰“通”的状语,所以应解释为“交相”的意思。课文注释为“交错相同”是有问题的。再细想一下啊,田地应该都是矩形的,横平竖直,田间小路相同那是正常的,若像犬牙一般交错就很奇怪了。
  二.倒文例
  辞例的倒文与语法的倒装有着本质的区别。语法的倒装是语言现象,而辞例的倒文则是临时性质的修辞现象,它是出于某种修辞的需要,可以超越语法规律的限制,所以在语法上是无条件的,同时也是临时性质的。一般来说,古人使用倒文例都要么出于修辞效果的需要,要么是出于韵文音律的需要。
  如《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泉水为什么会香?让人无法理解。其实这句话本应作“酒香而泉洌”,作者故意错位倒文,意在追求用语之新奇。这是一般人往往容易忽略之处,课本没有给出注释,是有些遗憾的。朱东润《中国历代作品选》标注为“泉洌而酒香”,[1]这是正确的。
  三.连类而及例
  连类而及的辞例,前人或称“兼言”“并及”“并言”等,甚者或称“复语”“连语”“复用”等。郭在贻先生在其《训话丛稿》中指出:“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现象……但由于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消失,因而易造成对同义复词的误解。”[2]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同义复词的确有不少人仅从单个语素的角度去理解,因而往往不得其义而发生误释,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连类而及可分为同义复指和偏义复指两类。如《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远近”是复词偏义,只有“远”的意思。再如《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存亡”是复词偏义,只有“亡”的意思,而“存”字无意义。这类注解课本没有标注也是让人觉得有些遗憾的。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和“殂”同义,都是指皇帝的死。“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是同义,都是选拔的意思。“咨诹善道”课文注释为:“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这里的“咨”“诹”也是同义复指,都是询问的意思。再如“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这里的“试用”二字课文没有注释,学生很容易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以为历史上的将军也跟现代企业招聘似的有个试用期。其实这里的“试”意为“用,任用”,[3]此义项《古代汉语词典》收入为第一项,是“试”在古文中的常用意,“试用”二字是同义复指。
  又《鱼我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胜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课文注释“如使”为“如果,假使。”注解不能说错,却容易让初学者误会,以为“如使”是一个固定词,其实“如”和“使”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如果,假使”的意思,是典型的同义复指。
  《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果在朝廷议论,那就是相当于当面说齐王的过失了,所以这里的市朝只有“市”的意思。同样的用法有《史记·孟尝君列传》:“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索引》“谓市之行位,有如朝列,因言市朝耳”。泷川资言引中井积德说:“‘市朝’之‘朝’,只是带说,犹言‘缓急’、‘长短’之类。”[4]课文注释为“公共场合”是对的。
  《两小儿辩日》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课文对“盘盂”二字并未作注释。人教版则注为:“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有人对该注解提出了疑问:盘自然是圆的,盂怎么成了方的了呢?经过作者的考证,最后认定:两小儿所辩的是日如盘盂,日是圆的,盂自然也应是圆的。[5]
  笔者认为古代常将铭言或功绩刻于盘盂之上,盘、盂同为盛水或食物的器皿,故常连用。“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句,“车盖”与“盘盂”对举,侧重点在于面积的大小,并不是在形状上的比喻。
  盘盂在这里应该是个偏义复词。“如盘盂”完全可以理解为“如盘”(盘是圆的,似乎没有争议),“盂”只是陪衬而已。
  《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课文注释为:“挑担子的三个人。荷,挑。”北师大版此条注释为:“(能)挑担的三个人。荷,负荷,挑。”“初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仔细想想,“荷担”是什么结构,动宾还是并列?按苏教版注释似乎应理解为动宾结构,“担”是名词,担子的意思。北师大版可以理解为动宾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并列结构。“荷”字作动词用,解释为“挑”没有问题,重点是“担”字。《左传·召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杜注:“荷,担也。”说明“荷”“担”二字同义。“荷”“担”二字连文,是并列关系。
  四.互文例
  互文,是指古书里所述的两种事物,在意境或上下文中互相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这种辞例在古诗中用得尤其多,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与壮士,百战与十年分别为互文,如果理解成战死的都是将军,回来的都是壮士,那就成笑话了。又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中“当窗”“对镜”为互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都护”互文。
  在古代散文中,互文也是比较常见的。《岳阳楼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课文注释“岸芷汀兰”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解释为“小草”,“汀”解释为“小洲”都没有问题,问题是为什么岸上长的都是小草,小洲上长的都是兰花呢?显然,这里应该是互文。意思是岸边和小洲上的小草、兰花。又,对“芷”和“兰”也不宜理解得过于拘泥,不见得岳阳楼旁、洞庭湖边只长小草和兰花,这里用的是借代,以“小草”和“兰花”泛指各种芳草和鲜花。
  《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往来”是互文。《三峡》“重岩叠嶂”是“重叠岩嶂”的意思。“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林”“涧”“寒”“肃”分别是互文,是说山林涧谷都寒冷肃杀。《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叫嚣”“隳突”是互文,“东西”“南北”互文。
  互文,在古书辞例中属于比较简单的一种,但初学者还是不容易一下子识别出来的,以上所举例子教科书中都没有注释,笔者在此作一补注,以供教学中参考。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郭在贻.训话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林稚莹.“盂”是方的吗[J].咬文嚼字,2006(12).
  王珍汇,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苏州市第三十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