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泛在学习的支持环境]

  摘 要 泛在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产生的新的学习范式,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方式。探讨泛在学习的内涵和特征,分析支持泛在学习的学习环境:技术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  关键词 泛在学习;泛在学习环境;技术支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36-02
  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终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功能日益智能化,网络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继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移动学习(M-Learning)之后,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更为人性化的学习模式——泛在学习(U-Learning)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1 泛在学习概述
  泛在学习,又称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广义的泛在学习指学习本身是泛在,无处不在的。学习的发生无处不在,学习的需求无处不在,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狭义的泛在学习是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持下产生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起源于泛在计算。泛在计算是1988年初由美国帕拉阿尔托研究中心的马克·威瑟(Mark Weiser)博士首先提出的。泛在计算是指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在这个融合的空间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透明地获得数字化服务[1]。“最精深的技术是那些消失的技术,机器去适应人类的环境而不是强迫人进入机器的环境,这使得计算机的使用就如同林间漫步那样轻松。”这是马克?威瑟对泛在计算的本质概括。在学习时,人们使用网络、各种终端就像使用纸、笔、空气一样自然,关注学习本身而非支持技术,使学习回归本质。
  泛在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where,Anytime,Any device)学习。泛在学习主要有5个特征[2]。1)永久性:学习者不会失去学习成果,除非他们故意删除,所有的学习过程都会被不间断地记录下来。2)可获取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接受他们所需要的文档、数据和视频等各种学习信息。3)即时性:不管学习者在哪里,都可以即时获取信息。4)交互性:学习者可以和同步或异步专家、教师或学习伙伴进行交互。5)教学行为的场景性:学习可以融入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
  2 泛在学习的支持环境
  学习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泛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需要更多的支持。相比较于传统学习,泛在学习需要更智能的学习环境。各种教育机构、工作空间、社区和家庭将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构成社会文化环境,学习者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观念,积极沉浸到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中。本文将泛在学习的支持环境分为3部分:技术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
  2.1 泛在学习的技术环境
  泛在学习是在泛在计算技术条件下设计的一种学习环境。技术环境为泛在学习提供基础的物理支持,主要分为3部分:智能终端、U-Learning技术环境、软件支持系统。
  1)智能终端。泛在学习的终端形态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智能手机、PDA、平板电脑等),功能丰富并具有一定的智能,有分散性、连通性和简单性等特点。移动终端要符合3个原则:终端的体积小、易携带或者可穿戴,具有一定的数据存储能力;学习辅助性,终端可以下载不同的软件,获取不同类型的资源;以多种方便的形式接入网络。当前各种终端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屏幕太小,存储能力有限,待机时间太短。相信随着微处理器的进步,终端的功能将更加智能,为开展泛在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
  2)U-Learning技术环境。这里的U-Learning技术环境主要指网络环境。泛在学习网络包括卫星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移动网络等各种网络环境的融合。当前网络的发展是比较成熟的,网络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无线网络对视频、动画等的支持不够,表现为画面不清晰,流量大,收费高等。随着技术的进步,泛在学习一定可以打破技术的牢笼,使学习回归学习任务本身。
  3)软件支持系统。软件支持系统是技术支持和学习终端联系的桥梁。软件技术主要是建立学习平台,提供学习支持,最重要的是对资源的管理。构建泛在网络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支撑包括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人机交互、上下文感知等。
  ①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基本原理是利用空间电磁波的耦合或传播进行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被标识对象,获取标识对象相关信息的目的,常被称为电子标签。在U-Learning环境中,电子标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实现交互的关键方式之一。
  ②泛在网络使得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和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融合成一个整体,与此相应,人机接口也将随之扩展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整个三维物理空间。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和谐、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人机交互是网络交互的基础,实质是人与人的交换。
  ③在泛在网络环境中,人会连续不断地与不同的计算设备进行隐性交互,这时需要系统能感知在当时的情景中与交互的任务有关的上下文,并据此做出决策和自动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上下文感知计算是实现泛在网络环境中新型人机交互的基础,已经成为泛在网络研究的一个热点。
  2.2 泛在学习的资源环境
  资源不仅包括学校教育的狭义资源,更表现为整个互联网络拥有的信息资源,或者把整个社会和自然界都视为学习资源(文本、图像、录像、音频、视频,动画),学习者、专家、伙伴也成为非常重要的资源。
  学习资源的建立从单向、静态和固化的模式走向内容开放、协作共创的模式。学习者可以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与更新中来,利用集体智慧,实现双向的信息传递模式,建设海量的、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学习资源。个性化资源推荐也是智能化的另一重要的方面。一般模型从用户兴趣、学习偏好和知识模型3个角度出发,利用泛在学习资源的语义描述、KNS网络、生成性信息和学习活动等方面的特性,针对结构化泛在学习资源进行综合推荐[5]。个性化资源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几方面的不足:忽视资源的语义关联信息,忽视学习的过程性信息,忽视人际网络信息,忽视学习流程的完整性,忽视学习兴趣与学习偏好的关联性,忽略已有知识的推荐[4]。
  2.3 泛在学习的社会环境
  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56亿。远程教育、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等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教学质量备受社会各界的质疑。泛在学习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社会各种教学资源日益增长,学习方式多元化,学习者倾向于他们习惯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学习是一种重负荷的心理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所以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泛在学习的发展一直踟蹰不前。
  泛在学习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是通过技术中介构成的泛在学习空间并不是由技术隔离起来的一个孤岛,它不能将人类的学习从其社会文化环境中分开[5]。社会应积极倡导“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全社会都要改变学习理念、学习习惯,形成爱学习、处处可学习的社会学习氛围,对周围的泛在学习给予合适的监督。教师、专家、学习者等应及时调整角色转变,适应新形势下的学习要求。改变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比技术提高、资源供给更难,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 总结
  泛在学习代表的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支持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潜力是无可估量的。我国对泛在学习的研究和应用还不多,处于起步阶段。泛在学习离不开技术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支持,这三部分都有需要改进的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泛在学习观念的深入,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富逵,刘美伶.关于泛在学习研究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2):6-8.
  [2]刘婷,丘丰.论未来终身教育新模式:泛在学习[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106-109.
  [3]吴金红.基于普适计算的高校泛在学习环境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2):48-51.
  [4]陈敏,余胜泉,杨现民,等.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以“学习元”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3-18.
  [5]庞春红,郦晓宁.泛在学习的多维透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