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在用汽车前照灯检测合格率的技术途径] 提高基础护理合格率

  摘要:本文通过对在用营运车辆进行综合性能检测时前照灯发光参数不合格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加强维修质量管理、正确选用调整车灯、规范执行检测工艺、完善检测设备功能等解决途径来提高前照灯检测合格率。
  关键词:汽车前照灯 使用维护 检测 技术措施
  前言:前照灯作为汽车安全部件之一,其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行驶安全。因此,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中,对其使用和维护、检查都作了强制性要求。如《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GB7258-2004)8.4条和《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18565-2001)8.1-8.4条,同时还规定了相应的检测方法。但基于大部分车辆驾驶人和维修人员对前照灯配光特性的了解不够,对其工作性能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而致有相当一部分车辆的前照灯工作参数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据资料介绍,前照灯整体参数的检测合格率仅在10%左右,而前照灯光束照射位置的检测不合格率尤为严重,占不合格数的70%以上,其危害性是不仅不能发挥前照灯的应有功能,影响到车辆驾驶人在夜间行驶时对前方道路和环境的观察,还会对对面来车和路边非机动车及行人的视觉产生不正常干扰,威胁到行车安全。为此,我站根据扬州市运管处的部署,就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过程中前照灯合格率情况开展了专题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一、前照灯检测合格率的现状
  经对2010年1月至9月对来我站进行综合性能检测的100辆次营运车辆进行调查统计,汽车前照灯总体检测合格率为5%,详细情况见附表。
  二、导致汽车前照灯检测参数不达标的原因
  经过统计分析,汽车前照灯检测结果不合格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汽车前照灯检测结果不合格原因统计表
  影响因素 发光强度不合格 照射位置不合格
  1、前照灯质量低劣、性能下降
  汽车前照灯由光源(灯泡或灯丝)、反光镜和透光镜以及灯架等部分组成,其中光源、反光镜和透光镜质量的好坏以及相互位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前照灯的发光性能。但是,对于汽车上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部件之一,汽车前照灯的产品质量却不容乐观,国家质检总局2004年对上海、江苏、浙江等地32家企业的32种产品抽查结果表明,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78.1%。而同年4月,北京市质监局公布了其对汽车前照灯配件市场的抽查报告,报告显示:产品质量抽样检验合格率仅为36.7%。江苏省工商局同年9月也向社会公布了车用灯具的,共有12家经销单位抽检出了不合格灯具,其共同特点是,不合格灯具的配光性能均很差,对用户的潜在危害很大。而由于车辆使用者缺乏专业知识,对汽车灯具的优劣情况判断能力低,加之部分配件供应商和汽车维修经营者唯利是图,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将不合格灯具安装在车辆上,使前照灯的发光参数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具体表现为:灯泡制作粗糙、光源不在反光镜抛物面的焦点上、反光镜抛物面不规范、透光镜形状不符要求等,从而直接导致前照灯不能形成光束,灯光暗淡、灯光照射位置不准等现象。此外,有些车辆前照灯因使用时间过长、外力影响等而造成透光镜破裂、反光镜表面反光物质脱落、灯内进水情况,也影响到灯光的发光性能,在所抽检的车中,出现上述情况的车辆有18辆,占总数的18%。
  2、前照灯安装、调整不当
  为保证前照灯在车辆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可靠照明作用,前照灯均采用专用灯架与车身相连并可调整其与车身的相互位置,以适应行车需求。但由于现代汽车行驶速度普遍较快,车辆使用人为保证行车安全,使前照灯能照射更远的距离,人为地将前照灯远光光束调高;加之车辆装载货物或旅客后车身高度下降,灯光照射距离缩短,基于上述安全行车方面的考虑,车辆使用人也倾向于将前照灯光束调高,因而导致车辆在检测时,相差参数不合格。另外部分车辆使用过程中使用人检查不勤、保养不当,造成车辆前照灯调整螺钉脱落、调整弹簧漏装等情况,甚至用铁丝替代固定螺栓,更有甚者直接将灯架焊死,导致前照灯无法调整。此类现象在使用年限比较久的车辆上发生较多,约占不合格车辆数的54%,为前照灯光束照射位置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3、车辆技术状况下降
  采用自动控制的检测系统中,前照灯校验仪在对前照灯光束照射高度检测时,是以系统数据库中的标准灯高为检测基准的,这就要求被检车辆的车身周正参数符合规定。但是车辆在实际使用中,会因零部件的机械疲劳和磨损、维护措施的不及时等因素而致其技术状况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对前照灯的检测结果产生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车架变形、轮胎气压不准、悬架变形等因素导致车辆左右高度不一致,进而影响到前照灯光束照射方向的变化;车架变形、车桥移位、驾驶室变形也会影响到前照灯光束的照射方向;此外,由于汽车供电系统发生的诸如蓄电池容量不足、发电机工作不稳定、电源连接线接触不良等故障还会影响到前照灯的发光强度。虽然上述原因导致的不合格数较少,占16%,但会影响到车辆使用的可靠性,故而在车辆外检时应加以重视。
  4、车辆检测过程不够规范
  检测过程对前照灯检测结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被检车辆与灯光检测仪之间的相对位置,包括距离和角度两个因素。检测距离的准确与否不但会影响到前照灯发光强度的大小,还会对前照灯照射位置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由于在灯光检测时,为了便于自动控制,一般设置两对光电开关来保证其检测距离,而这两对光电开关相对于前照灯检测仪的距离为1±0.1m,而大部分车辆前面最突出部位(保险杠)到前照灯的距离通常为 0.1~0.2m,两者相累积,前照灯检测时,其检测距离在1.0~1.3m之间变化,虽然对大多数车辆前照灯的发光强度检测结果无实质性影响,但对于一些发光强度接近于临界值的车辆还是会造成检测不合格的现象。加之部分车辆为增加车辆的安全性,在车辆前面加装防撞杆,使前照灯与车辆前部最突出部位距离进一步加大,导致检测距离变化较大,检测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前照灯的实际工作状况,造成发光强度不合格。同时由于检测距离发生变化,前照灯光束的照射偏移量也相应产生误差。经计算当检测距离由1m增加到1.3m时,光束偏移量会产生30%的误差,若按GB7258规定的偏差值170mm和350mm计算,误差值分别为51mm和105mm,显然已超过《机动车前照灯检测仪检定规范》(TG745-2002)44mm/10mm的限值。   被检车辆如与灯光检测仪之间的角度不准确直接影响到前照灯左右偏移量测量值。如不使用摆正器,即使很有经验的引车员也很难保证停车时车辆纵向轴线偏斜在±2?以内,而由此造成的偏差最大可达到±349.2mm/10m(计算公式为:偏差值=10×1000×tanα。α为偏斜角 ),已接近7258所规定的最大临界值350 mm/10m,再加上前照灯检验仪本身所产生的示值误差±44mm/10mm,两者叠加,车辆前照灯光束的偏移量检测很难合格(在调整正确的前提下),以上结论经实践检验均得到验证。
  二是检测场地的平整度和检验仪本身的可靠强度。检测场地车辆停放区域平整度偏差过大,会直接影响到被检车辆前照灯上下方面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假如,被检车辆与轴距为3m,地面前后高度差为3cm,由此造成的理论检测误差为0.03/3,反映在检验仪上的偏差为10cm/10m。假设前照灯高度为0.8m,则根据GB7258要求,其合格范围(其他机动车)应为:近光灯灯高为48-64cm,允许偏差范围为16cm;远光灯灯高为64-76cm,允许偏差范围为12 cm。由此可见10cm/10m的偏差值虽然未超过标准规定的允许偏差范围,但是如与其他影响因素叠加,还是很有可能造成前照灯光束照射位置参数检测结果不合格。因而为减少这一影响,对停车检测区域地面水平度偏差应严格按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17993-2005)规定,控制在3.0‰以内。此外,由于前照灯检测仪的周期为一年,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前照灯始终处在一种较频繁的移动状态,震动对仪器的影响不可避免,久而久之会使受光箱偏离仪器检定时设置的初始位置,从而造成测量上的偏差,若受光箱透镜偏离初始位置大于15′,则已超出仪器的示值误差44mm/10mm,即使被检车辆的前照灯光束正常,位置正确,但检出的结果也已经超差了。我们通过对在用的前照灯检验仪对同一辆车辆、同一个引车员、使车辆停放在同一位置不动的情况下进行两次大灯光强与偏差的测量,两次测量的结果差均超出了该仪器的示值误差。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还会出现仪器还未到达灯光区就开始测量,造成仪器追不到灯光,不能正确读取数据;还有仪器还没有完成测量之前,就停止仪器进行自动追踪,所读取数据不能反映被检前照灯的真实状态,从而造成检测结果不正确。此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计算机自动系统工作不可靠而造成的。
  三、提高前照灯检测合格率的途径
  1、车主应提高对前照灯发光性能不符要求给车辆行驶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性的认识,力求做到:
  (1)不使用劣质产品,车主在选购汽车灯具时不要只注重产品价格,应尽可能选购一些知名厂家的产品,不要使用非标灯泡。在购买灯具时应仔细目测灯具表面质量,对灯泡、光电参数、配光性能和光色不能现场鉴别的,应索取产品检验报告。
  (2)勤检查保养车辆,车辆在使用过程中,车主应根据运行情况,定期检查前照灯的各项性能,如发现灯光亮度变暗、光束不集中、透光镜破裂、反光镜表面反光物质脱落、灯内进水、灯泡与插座及导线接触不良等情况,必须及时到专业维修厂家进行维修。
  (3)慎选择维修厂家,车辆在进行定期维护时,尽可能选择设备完善、管理规范的企业,维护过程中,车主应当主动要求维修厂家按工艺规范对车辆进行维护作业,以确保车辆维护竣工质量,提高检测合格率。
  2、汽车维修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维修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通过采取服务质量招标等形式,确定营运车辆维护单位,并向社会公示,以供车主选择,对部分资质条件差、技术力量弱、管理水平低的企业采取必要的行政管理措施,以从根本上减少车辆漏保、漏修现象的发生,真正实现车辆定期维护的目的。
  3、汽车维修企业应强化内部质量管理,提高执行汽车维护工艺的自觉性。要通过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完善质量检验制度,规范质量检验流程,加强员工技术培训,建立奖惩机制,以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主动严把质量关,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制订科学的维护工艺,严抓车辆的竣工检验,就一定能提高车辆前照灯检测合格率。对于一些暂时不能配备灯光检验仪的企业,在车辆维护竣工后,可利用墙壁代替屏幕对前照灯光影进行初步调整,达到技术要求后再送检,以保证检测合格率。根据我们对部分维修企业的调查了解以及对其送检车辆的分类统计,规范执行维护工艺、认真开展检验工作企业的送检车辆前照灯检测合格率达到60%,远远高出其他企业。
  4、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要强化自身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国家标准,努力规范执行检测工艺,科学公正开展检测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因设备、场地、人员等因素而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一是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操作技能,明确责任心,对外检过程中明显不合格车辆应制止其上线检测,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操作规范执行,尽量减少人为误差;二是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对灯光检验仪应严格按照使用手册要求进行定期维护,及时排除出出现的故障,保证其运行正常。除按期进行年度计量标定外,可能的情况下,应定期有针对性的对仪器的工作性能、精度、误差进行期间核查,以确保仪器的准确可靠。另外,每天检测工作开始之前,必须将灯光校验仪透镜镜面上的灰尘擦拭干净,以保证前照灯发光强度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三是要对检测工位进行合理布局,减少环境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检测站技术改造在前照灯检测工位安装车辆自动摆正装置,使车辆的纵向中心平面能与检测仪器保持垂直,以减少车辆停放不正给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据资料介绍,采用摆正器后,可使前照灯光束照射位置检测合格率提高1倍以上。
  5、检测仪器生产厂家应注重仪器的功能完善工作,如采用技术措施,减少仪器在运动过程中的震动;加装自动测距装置来保证检验仪与前照灯之间距离的准确性,从根本上消除由于检测距离不准确而对测量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计算机系统控制研发单位应对其控制软件进行不断改善,以提高软件运行的可靠性,保证系统工作正常,判断结果准确。
  结束语:综上所述,造成前照灯检测合格率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方面通过加强管理、改进检测方法是可克服的,如仪器调校不准问题、检测线计算机控制系统对仪器自动测量控制问题、人员的熟练程度问题等;但有些问题检测站本身是无法克服的,如汽车车灯安装不良问题、汽车前照灯定位不准确问题、汽车车灯光形不好问题,而这三个问题是造成前照灯检测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但是,只要汽车维修行业管理部门、检测机构、维修厂家和车主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共同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加之检测设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设备性能的不断改善,汽车前照灯检测合格率低的问题就一定能达到有效地解决。
  本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资料,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鉴于本站研究条件的限制和研究人员的水平有限,本研究报告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同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