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重如山言不尽 恩重如山

  如果你是年过半百的江西人,又爱听江西电台的点歌节目,那你很可能就听过《江西老表爱江西》这首歌曲。这首歌曾被江西电台安排在“每周一歌”栏目中播出,它的词曲作者便是我恩重如山的中学语文老师:陈长祥。
  陈老师是福建沿海某县人。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服从分配来到江西上饶县中学任教。教书生涯原本是宁静和平凡的,却不料,文革风暴将他一家老小席卷到距县城60多里之远的湖村公社茶园大队老樟坞生产队劳动改造。与老樟坞生产队相邻的熊家自然村,是我的出生地,因为家境贫苦,自小我就要去河滩上放牛,进大山里砍柴,因而也曾见陈老师在那山上收拾过柴草。那累活儿不是知识分子干的,陈老师同三四个“臭老九”砍了好半天的柴,其数量和质量也难比我和我的小伙伴们。
  1974年湖村中学落成,陈老师调入该中学任课。两年后我升入高中,有幸被编入老师担任班主任的高一(1)班,也有幸能聆听他讲授的语文课。虽说,我那班同学碰上了好的语文老师,但与工农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却令其它所学课程几乎接近荒废。更要命的是,一周六天的课程,有三天时间被安排了劳动,什么稻田里插秧和收割呀,什么旱地里栽种红薯呀,什么上交柴火和茶油呀,直接导致了两年后的高考,我那届高中同学无一人榜上有名。
  那年我16岁,成了回乡青年。命运将我嵌牢在田野、山林和旱地之间来回奔波和劳作,跟随着父老乡亲日出而作和日落而息,甚至像老农民一样抽上了旱烟。
  初秋的一个傍晚,村庄上一位在公社粮管所工作的堂兄来到了我家,说陈老师捎话他中学已开办高考复读班,希望家长同意我去补习。父母有些为难,家中人口多,劳动力少,补习既花钱又挣不到工分……眼见我的父母没表态,堂兄只好悻悻然离开。几天后,我砍柴途经中学恰巧碰上陈老师,说你还是来中学补习吧,可我一想到年迈父母的艰辛,也只有哑然无语。大概又一个月后,陈老师竟来到了我的家里——他亲自上门动员我父母来了!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对我的父母并没说什么大道理,大意只是让我去补习半年、考上大学命运就会改变之类的话……陈老师说动我父母的那个场面,今生今世我也忘不了。
  1979年的高考放榜时,我仍走在砍柴回家的路上。路过中学时,看见了陈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在校门口说笑着,一位老师眼尖,对挑着柴的我说:“你还在砍柴呀?赶快来取高校入学通知书哦。”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见陈老师欣喜的眼光,倒也明白了几分,更让陈老师他们高兴的是,我们那个只有9位同学的补习班,竟有5人“金榜题名”!
  在大四第一学期某天的早晨,我跟随同学们去操场做完广播体操后,忽然从校广播台转播省电台的节目里听到了《江西老表爱江西》这首歌,播音员报出的词曲作者是我敬爱的陈老师,而且连播了六天!当我把这个讯息告知寝室同学时,他们好像都不相信,他们哪里知道陈老师的多才多艺:上课可教语文、历史、地理和英语,课余可作诗作词和作曲,吹拉弹唱更不差。
  前年春节后的一天,我回上饶再去探望退休在家的陈老师时,他因血管出了问题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了。老师的女儿告知:尽管父亲回县中已有20多年,每年考上名校的学生也数不胜数,可最让他津津乐道的,还是当年在湖村中学给9位同学补习功课的美好时光。
  仁者爱人,厚德载物。陈老师赐予我命运的恩泽,像故乡的大山一样深重!
  (作者系知名作家,现任教于温州大学,出版有诗集《踏雪》、文化图文集《鹿城记忆》等。地址:浙江省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分院。邮编:325035 插图:陈 罡)
  责编: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