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东汉黄君法葬孝女墓记”和“津门”瓦当] 孝女哭灵

  历史文化名城洛阳以为十三朝古都而闻名于世,林林总总的考古发现凸显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就东汉而言,十一座帝陵分布于城北的邙山南麓和城南的万安山北麓,贵族和平民的墓葬分布其间。当时的大宗文字遗留,见于太学熹平石经、帝陵黄肠石、刑徒墓砖等,零星的文字资料的发现次数也很多,“津门”瓦当和“东汉黄君法葬孝女墓记”是其中比较知名的文物。
  瓦当和墓记,是考古发掘品。1992年出土于洛阳市三乐食品总厂的建设工地的一座砖砌汉墓(编号C1M226),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假耳室四部分组成,墓门朝北。墓室较大,长7.2、宽2.9、高2.95米,砌筑坚固。墓早年被盗,清理出罐、仓、方盒、灶、猪圈、瓦当、刻铭砖等陶器和铁镜、“五铢”铜钱等。从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考察,这是一座东汉晚期的墓葬。
  瓦当周沿外凸,沿内饰一周锯齿纹,中有阳文方折篆书“津门”二字,字周饰四组圆弧纹,直径15.5、厚2厘米,用来衬垫棺木使之平稳。瓦当上的模印阳文篆字“津门”,结体略扁平,书法秀雅端庄,是本地区颇为罕见的带字瓦当之一。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记载,东汉首都洛阳城有十二门,南面四门,最西的门称“津门”,魏、晋、北魏名“津阳门”,那么,这块瓦当就是津门的建筑材料。就考古资料而言,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少量瓦当,一般不带瓦身,用于垫棺。就文字瓦当而言,此前在洛阳西邻的新安县东汉函谷关遗址曾采集到“关”字圆瓦当。1993年在汉魏洛阳故城发掘中,出土了汉代“长乐未央”、“富贵万岁”圆瓦当。1998年在洛阳西北26公里黄河南岸的新安县仓头乡盐东村发掘的汉代建筑遗址中出土了数十件“关”字圆瓦当。这枚“津门”瓦当的出土,为洛阳东汉有字瓦当增添了一个稀见品种。
  刻铭砖正方形,面光平,上纵向自右至左阴刻隶书“黄君法行孝女晨并芍”9字,3行,每行3字。字迹粗大,内涂朱砂。字小的约10厘米见方,大的约14厘米见方,笔势腕力,粲然可见。一块砖边长45厘米,一块砖边长41厘米,均厚4.5厘米。砖铭的“黄君法”是孝女的父亲。“行”的文义为“葬”,如《礼记?檀弓下》:“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道而行之;即葬而食之。”郑玄注:“将行,将葬也。”《谷梁传·庄公元年》:“生服之,死行之,礼也。”“孝女”,指有孝行的女子,即黄君法的女儿。三行首字由二个“晨”字并列,当是“晨”的繁作,是黄君法女儿的名字。“并”,《说文》:“并行也。从二夫,辇字从此。读若伴侣之伴。”“芍”也是黄君法女儿的名字。砖铭文意为:“黄君法葬孝女晨与芍。”因为两姊妹在未成年的时候同时去世,于是一座墓随葬了两块文辞简略、内容相同的刻铭砖作为纪念。随葬的刻铭砖作为早期志墓的一种形式,在中原地区的东汉墓中也很少有。
  砖铭隶书字体硕大宽博,雄健挺拔,朴茂古拙,沉稳凝重。无拘无束,看似平常、实则古朴,敦厚之意极浓。属隶中佳品。书类《封龙山》、东汉《黄肠石题铭》等笔意,是东汉后期的成熟之作。
  总之,东汉黄君法葬墓刻铭砖铭文,无论从文物价值还是书法价值,都是研究和观赏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