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书法(三)】宋元时期书法名家是

  三、宋高宗与南宋书法  南宋时期,由于翻摹丛帖之风愈演愈炽,当时学习书法之人无不以摹帖为临池要诀。这种风气逐时趋势,影响着南宋的书法。宋高宗赵构,以天下至尊酷爱翰墨,时人受他的书风影响颇多,但纵观整个南宋书坛,已经无法成就北宋时期一样的书坛景象了。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字德基,徽宗第九子。南宋第一代皇帝。于1127—1162年在位。年号先后为建炎、绍兴。靖康之难,二帝被掳,高宗渡江,于临安建立南宋政权。高宗和其父亲一样,不算是个优秀的政治家,但他们却有同样的爱好。他的书法影响着南宋一代,是南宋时期比较有成就的书法大家。其书法初学黄庭坚,继而学习米芾,又改习唐代虞世南、褚遂良、李邕等,在学习唐人的基础上,潜心六朝,专攻二王,心摹手追,终自成一家。他的行书潇洒婉约,流畅自然,有晋人笔意。其传世书作有《行书千字文》、《草书洛神赋卷》等。
  南宋书坛受宋高宗影响,主要盛行黄庭坚和米芾的行书。南宋初期有所创新的书家有吴说。吴说,生卒年不详。字傅朋,号练塘,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之紫溪。人称吴紫溪。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除尚书郎,官知信州,绍兴间为尚书郎。吴说书法二王,学黄庭坚,其书楷、行、草及榜书皆能,小楷号称宋朝第一。榜书沉稳端润,行草圆美流丽,深入黄太史之室,而得其精髓,又时作魏钟繇之体,颇有新致。其独创的游丝书颇负盛名。与此同时受宋高宗称赏的还有张孝祥。他以诗、书、文“三绝”受知于高宗,笔法纯熟,遵循颜真卿、米芾。其书法作品《柴沟帖》,笔法精到,提按分明。仔细观之,能感受到行笔的节奏和笔锋的律动。此帖在结体上更具特色,中宫紧缩,字势靠下,重心下坠。整体布局,字距小,行距大,留白多,清明疏朗。
  南宋中期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只是他的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的书法和他的诗歌风格一样,沉雄郁勃,寄托着饱受精神压抑而欲一吐为快的强烈感情。他在晚年曾谈到自己的学书渊源:“草书学张旭,行书学杨凝式。平生江湖心,聊寄笔砚中。”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陆游墨迹,最为精彩的为《怀成都十韵诗卷》和《自书诗帖》。陆游一生隐多于仕,因而并无书名。
  南宋中期的书法家,除了陆游外,还有吴琚。吴琚,字居父,号云壑,汴(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均不详。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宋高宗吴皇后之侄。吴琚好书画,工诗词,尤精翰墨,宋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吴琚书法主要取法米芾,且达到形神兼备,有“米南宫外一步不窥”之说。他不仅书法纯学米体,而且也喜欢辗转于米芾的祖籍地襄阳和归宿处镇江之间。吴琚毕生着力于米芾书法,然而他们两人在性格上却相差甚远,米芾生性狂放怪诞,而吴琚性情较为温和。所以尽管吴琚学米书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但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就运笔结体而言,吴书更为俊逸俏丽。董其昌评吴琚云:“书似米元章,而俊俏过之。”这个“俊俏”,主要指的是笔法上的特点,吴琚的运笔较米书内敛,落笔沉雄,稍运即止,结体八面呼应,看上去十分舒服,即所谓“俊俏”之意。吴琚传世书迹有《寿父帖》、《焦山题名》、《杂诗帖》、《碎锦帖》、《行书蔡襄七言绝句》等。《杂诗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保存不全,有缺页。全篇用笔结体与米芾书法同出一辙。吴琚在学习米书上闻名于世,甚至超过了米芾之子米友仁。虽然后世很多人觉得他只是米芾的传承者,但由于性格文化修养的不同,吴琚已自然而然地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不仅仅是米芾的追随者。
  南宋时期还有一位被称作宋书之殿的书法家  张即之。张即之,字温夫,和州(今安徽和县)人。举进士。他的书法虽然也是学习米芾,但他又能兼众家之长。他上溯唐人,师法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且能变通百家,而自成一家。他的楷书骨格强硬,古雅遒劲,行书流畅爽健,富于变化。他的传世书迹有《汪氏报本庵记》、《佛遗教经》等。他的书法以写经体为主,用笔短促尖利,粗细对比更为强烈。点画质量很高,起止交代得干净利落。当然,他的作品在追求整齐庄严的同时,又恰恰缺失了萧散自如的书写状态。所以后世对于张即之的书法也是褒贬不一。
  对于每个时代的每个书家,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学习前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